阅读记录

第802章 克莱因[2/2页]

十一个疯子 鲁班班班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nbsp;含混的声音忽然响起,像飘忽的鬼魅一样突然出现。
     我惊了一下才反应过来,却吃不准他现在是什么态度,只好模棱两可的回道:“我看到了……我不确定我看到了什么……”
     “……”
     话音落下,那个含混的声音停顿了近两秒,而等它再度响起的时候,明显多了几分迫不及待的兴奋:“你看到什么了?或许我知道那是什么。”
     “线条……很多很多的线条……”
     我继续“迷迷糊糊”的回道:“它们整齐排列在一起,但是构成的形状却非常凌乱,就像……就像一团没缠成球的毛线,被胡乱的扔在了地上。”
     “被扔在地上的毛线……”
     含混声音自言自语似的嘀咕着,语气中的兴奋被疑惑渐渐冷却,似乎正在尽力想象、我所描绘的那个东西。
     所以我又乐于助人的、继续增加了很多抽象的表达,却唯独没说“克莱因模型”这个标志性的特征。
     就像“你画我猜”的游戏一样。
     在这种抽象描述层层堆叠的情况下,即便是杨佩宁,也无法还原我所看到的那个画面——除非他之前见过类似的东西。
     所以这不是拖延时间、或者转移话题,而是一场针对信息量的测试。
     我想知道杨佩宁掌握了多少信息,或者说他对于我的身份、或是【大灾难】了解多少。
     然而让我没想到的是,我的表述似乎有点太抽象了,接下来的近十分钟,那个含混的声音都没再出现,甚至连那种行走似的轻微律动都消失了。
     要知道我此刻已经彻底清醒,再没了那种持续的节律性刺激,唯一仅剩的、那种被催眠时的恍惚感,也像潮水一样慢慢的退了下去。
     周围的黑暗开始消散、光线渐渐地明亮起来。
     此时我的注意力还在杨佩宁身上,发现变化之后又怔怔的看了几秒,才突然意识到我正在脱离催眠。
     于是我立刻开始调整角度,想在彻底脱离催眠之前,再最后看一眼那个画面——可惜我没有成功。
     或许是我的心里,还对杨佩宁有些抗拒,所以脱离催眠的速度,远比陷入催眠要快了许多。
     我刚调整了三个、又或是四个角度,周围就已经彻底的明亮起来,不过我还是什么都看不清。
     取代黑暗的,是一种稀薄、且朦胧的“雾气”。
     它像某种粘稠的光一样,填满我所能看到的每个角落,但在稍远处的“雾气”中,又隐约藏着一些更浓的、或者说更亮的“光雾”。
     “找到最亮的那个,那就是你想要的答案。”
     我忽然想起杨佩宁之前的话,而此刻的场景虽然和先前不太一样,却也透着某种异曲同工之妙。
     唯一的问题是,我在这里似乎也待不了太久,所以我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就一头扎进右前方的、一团最近的“光雾”中。
     “它不是最亮的,但多知道一些总是好的。”
     我扎进“光雾”之前如此想道,可是在我扎进光雾之后,反而更加的一头雾水。
     我看到了林霜,但那好像又不是林霜。
    喜欢。
  

第802章 克莱因[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