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吃完饭把朱琳送回学校,宁叔也不想再转悠了,说有点儿累,想回家了。
     到了侨办大院,车一直开到季宇宁家楼下,司机把后备箱的近百本书帮着送到房间里,然后司机也下班了。
     “阿宁,我看到这些胡同的名字,我都是一个劲儿的紧张,这怎么都改成什么跃进,什么什么向阳,什么什么东方的。”
     宁叔刚才在路上,话很少,因为有前些年的记忆,所以不敢多说,但刚一进家门,他就开始跟他这个侄子吐槽起来。
     “宁叔,以前我们家那边还叫反.修路呢,我记得那时候的香江,内地也给改了名字,叫什么驱.帝城。
     其实呢,现在该怎么叫还怎么叫,昨天咱们去的那家东来顺,京城人还是叫东来顺。虽然牌子没挂出来,改名叫民族饭庄,但你说民族饭庄,没人知道。
     我估计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改过来的,现在这样都知道不行,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正常,大家都会开始搞经济建设。不再折腾了。
     很多东西以后也要向世界上接轨。”
     季宇宁这个侄子,反而得安慰安慰他这个叔。
     果然,他宁叔听了,也不再继续提这些事儿了。
     “阿宁啊,你这今天又新出了两本书,你这些书一共发行了多少本啊?”
     “海宁叔,这现在一共是有7本书开始发行了,还有三本书,是沪上人民出版社出的,马上也要发行了。
     这些书里面,发行量最多的,就是今天那本诗集,这是人文社出的那版诗集。已经是第5次印刷了。好像都快发行了100万本了。
     其他的每本书,也都是几十万本,我估计差不多得有超过200万本了吧。”
     “啊,这么多啊,那你这稿酬挣了有多少了?国内的稿酬标准高不高啊?”
     “嗯,国内的稿酬现在是每千字最高7块钱,这就是一次性的,无论是出版社,报社,还是杂志社,都是这么执行的。
     没有加印的稿酬,也不执行国际上通行的那种版税制度。
     像我那本儿卖了差不多100万本的诗集,我的稿酬才几百块钱。出版社无论加印多少次,都跟我没关系了。
     总共这10本书发行,也就几千块钱的稿酬,这还是小几千块钱呢。”
     季宇宁的语气很无奈,每次说到稿酬,他的心里都像刀割一样。
     一本书,出版社能挣十几万,甚至几十万,才给他这个作者几百块钱稿费。
     “啊,这么少啊,这,这,这真是岂有此理啊。”
     宁叔闻言,吃惊的睁大了眼睛。话都说不利落了。
     “这也太不公平了吧。
     阿宁啊,你这要是在香江,一本书卖到上百万本,你这10本书,怎么着都能挣个几百万,没准都上千万了呢。”
     宁叔说的倒是没错,在香江,他如果一本书能够拿到版税一两块钱,按照这种销量,那可不是得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了吗。
     “唉,宁叔啊,现在内地不讲个人的。
     这跟香江是不一样的,你比如在香江,有什么事儿,人家会问你,姓名,身份证。
     在内地呢,人家会问你,同志,你哪个单位的。
     我们都是靠工作证,还有单位介绍信,才能证明自己。
     同样的,我们也是靠单位的工资才能维持日常生活,医疗、住房也都是靠单位。单位都是国有国

第155章 叔侄谈心[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