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在于它天然带有34;解谜属性34;。当叙述者的陈述出现矛盾(如亨伯特反复强调34;洛丽塔是自愿的34;,却隐瞒自己用药物控制她的事实),读者会本能地产生疑问:34;他为什么要这么说?真相到底是什么?34;这种疑问会驱动读者主动寻找线索,重构故事。
例如,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推理小说《罗杰疑案》中,叙述者34;我34;(谢泼德医生)以34;目击者34;身份讲述邻居罗杰被杀的过程,却隐藏了自己才是凶手的关键信息。读者跟随34;我34;的视角一步步接近真相,最终在结尾被34;我34;的叙述漏洞(如34;我不可能知道某个只有凶手才知道的细节34;)震惊,从而完成对34;不可靠叙述34;的解码。
2. 揭示人性:让34;谎言34;成为照妖镜
不可靠叙述者的34;掩饰34;或34;扭曲34;,往往暴露其内心最隐秘的欲望、恐惧或创伤。通过分析叙述者的34;不可靠性34;,读者能更深刻地理解角色的心理动机。
例如,《洛丽塔》中亨伯特对34;童年创伤34;的回避(他多次强调自己34;正常34;,却反复回忆与小女孩的暧昧经历),暗示他的34;恋童癖34;源于对34;正常爱情34;的绝望;《长日将尽》中史蒂文斯对34;情感缺失34;的美化(他将自己与肯顿小姐的错过归咎于34;职责所在34;),暴露了他对34;真实情感34;的恐惧。
3. 解构真实:让34;绝对真理34;走向消解
传统小说追求34;真实感34;,但不可靠叙述打破了这一神话——它告诉读者:34;真相34;是叙事建构的产物,不同视角、立场、认知水平的叙述者,会生产出不同的34;真相34;。这种解构不仅让小说更贴近现实(现实中的人本就无法完全客观),也让主题更具哲学深度。
例如,电影《冰血暴》(原着为科恩兄弟的同名小说)中,三个角色(杀手、警长、受害者遗孀)对同一桩绑架谋杀案的叙述完全矛盾:杀手说自己34;为民除害34;,警长说自己34;无辜被牵连34;,遗孀说自己34;被迫配合34;。观众最终发现,所谓34;真相34;不过是各方为掩盖自身利益而编造的谎言,而34;暴力34;本身才是唯一的34;真实34;。这种解构让小说超越了34;罪案悬疑34;的表层,直指人性的虚伪与荒诞。
四、不可靠叙述的创作技巧:如何让34;谎言34;可信且深刻?
要让不可靠叙述发挥效力,关键在于34;控制偏差34;——既不能让读者过早识破34;谎言34;(失去解谜乐趣),也不能让偏差过于离谱(破坏基本可信度)。以下是具体技巧:
1. 设计34;可信的漏洞34;:让偏差有迹可循
不可靠叙述者的34;谎言34;需要藏有34;线索34;,这些线索可能是细节矛盾、逻辑漏洞,或与其他叙述者的证词冲突。
例如,在《洛丽塔》中,亨伯特声称34;洛丽塔自愿跟我走34;,但读者会发现:
洛丽塔的年龄(12岁)远低于法定成年年龄;
亨伯特为她支付的34;零花钱34;实际是控制她的筹码;
洛丽塔后来逃跑时的决绝(34;我恨你,我恨你34;)与亨伯特描述的34;她爱我34;形成反差。
这些细节构成34;不可靠性34;的线索,读者通过拼接线索,最终识破谎言。
2. 控制34;信息差34;:让读者34;先入为主34;再34;反转34;
作者可以通过叙述者的34;片面视角34;,先向读者传递错误信息,再通过其他角色或线索修正。
例如,石黑一雄《别让我走》中,克隆人凯西以34;回忆者34;身份讲述自己与朋友露丝、汤米的成长故事,强调34;我们的命运是成为器官捐献者34;。但随着情节推进,读者会发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凯西对34;正常人类生活34;的向往,源于她对34;克隆人身份34;的认知局限;
露丝的34;早逝34;并非偶然,而是克隆人管理体系的刻意安排;
汤米的34;特殊才能34;(绘画)被管理者利用,成为维持克隆人34;希望34;的工具。
凯西的叙述始终带着34;克隆人34;的认知滤镜,读者需要通过后续情节(如参观34;捐献中心34;的真相)修正对故事的理解。
3. 平衡34;主观性34;与34;客观性34;:让偏差服务于主题
不可靠叙述的偏差不应是随意的,而应与小说的主题紧密相关。
例如,若主题是34;记忆的不可靠性34;,可选择记忆型不可靠叙述者(如《喧哗与骚动》的班吉);若主题是34;权力的欺骗性34;,可选择主观型不可靠叙述者(如《1984》中奥布赖恩对温斯顿的洗脑)。
《使女的故事》中,叙述者奥芙弗雷德的34;不可靠性34;正服务于34;极权社会对女性记忆的摧毁34;这一主题:她反复修正自己对34;过去34;的描述(如34;我曾是大学教授34;到34;我曾是家庭主妇34;),暗示极权体制通过改写历史来控制女性的思想。
4. 避免34;为不可靠而不可靠34;:让偏差推动情节
不可靠叙述的最终目的是服务故事,而非单纯炫技。偏差应成为情节发展的动力,或揭示角色的核心矛盾。
例如,《冰血暴》中杀手的34;为民除害34;谎言,推动了他与警长的对抗;史蒂文斯的34;职业尊严34;谎言,导致他与肯顿小姐的终身遗憾;亨伯特的34;禁忌之爱34;谎言,最终将他送进监狱。这些偏差不仅是叙事策略,更是角色命运的推手。
结语:不可靠叙述是34;真实的另一种模样34;
不可靠叙述不是小说的34;缺陷34;,而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34;智力游戏34;。它通过打破34;叙述者=真相34;的传统契约,让读者从34;被动接收者34;变为34;主动解谜者34;,在与文本的博弈中完成对故事意义的建构。
当我们学会设计不可靠叙述者时,我们实际上是在探索人性的复杂——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叙述者,我们的讲述必然带着认知、记忆与立场的局限。小说中的不可靠叙述,不过是将这种34;人性的真实34;放大到纸面上,让我们在34;怀疑34;与34;确信34;的摇摆中,更深刻地理解:所谓34;真实34;,或许只是不同视角下的34;共识34;;而所谓34;永恒34;,恰恰藏在那些被反复解构又重构的叙事裂缝中。
毕竟,最好的不可靠叙述,不是让读者34;看穿谎言34;,而是让读者在34;寻找真相34;的过程中,触摸到人性最真实的温度。
喜欢。
第255章 写作方法论:当"真相"成为谎言,不可靠叙述的艺术与操控[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