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
病症
共2个同名词条
急性心肌梗死(AMI),又称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阻塞导致相应心肌区域供血不足,使心肌坏死的影响生命的疾病。该疾病主要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律失常、呼吸衰竭等各种原因导致的血液供应不足、心肌缺氧和心肌过度耗氧等多因素所致。全球范围内,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与死亡率较高,且以中老年人及有心脏疾病、吸烟、糖尿病及高血脂等高危人群较为常见。根据其发病原因,急性心肌梗死常被分为5种类型。
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症状包括持续超过30分钟的临床表现明显的胸痛或憋闷感等心脏缺血症状,患者常有濒死感。在疼痛发作的早期,患者可能还会出现胸闷、气促、咳嗽等心衰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休克症状。急性心肌梗死为非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心血管疾病等原发性病症进行发病。
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主要目标是立即疏通冠状动脉,减缓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进展。常用的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如使用抗血小板药、抗凝药、调脂药等,及介入治疗与手术治疗如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紧急冠状动脉旁路搭桥术等。预防心梗的主要方式是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心脏疾病的风险因素,保持合理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适量运动、均衡饮食等。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因治疗方式及时性、缺血心肌范围等诸多因素表现各异。
近年来,研究者正在探索如干细胞治疗等前沿技术用于修复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肌功能,但目前仍处
第502章 女娲补天[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