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643章 萧衍《赠逸民诗?其一》[2/2页]

诗词一万首 咸鱼耀祖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生道路的联想。
     2. 善难拔茅,恶易蔓草
      解析:“善难拔茅”,“拔茅”典故出自《易经》,原指拔茅草时,根系相连,比喻行事相互关联、相互牵引。这里是说推行善良的行为,如同要连根拔起茅草般困难,因为善良的传播与实践往往需要克服诸多阻碍。“恶易蔓草”则将邪恶比作蔓草,形象地说明邪恶的滋长就像蔓草一样迅速且容易蔓延,不需要太多条件就能泛滥。此句通过善与恶的对比,突出了坚守善道的艰难和抵制恶行的紧迫性,表达诗人对社会道德状况的忧虑,以及对道德坚守的呼吁。
     3. 逆思药石,愻求非道
      解析:“逆思药石”中,“逆思”即逆向思考,意味着不随波逐流,敢于突破常规思维方式。“药石”本是治病的药物和砭石,这里象征着能纠正错误、提升品德、指引正确方向的真理或方法。诗人鼓励人们通过逆向思考,去探寻那些如同药石般能解决问题、提升自我的道理。“愻求非道”,“愻”通“逊”,有谦逊之意。此句告诫人们,不能仅仅凭借谦逊的外表去追求实际上错误的、不符合道德规范的道路,强调在追求真理与正确道路的过程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明辨是非,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4. 珠岂朝珍,璧宁国宝
      解析:“珠岂朝珍”,“珠”指珍珠,在传统观念中,珍珠常被视为珍贵之物,多为朝廷所珍视和收藏。然而诗人在此发出质疑,难道珍珠就只能是朝廷眼中的珍宝吗?同样,“璧宁国宝”中,“璧”即玉璧,历来被看作国家象征的宝物,诗人反问,玉璧难道就一定是国家最宝贵的东西吗?此句以对珍珠、玉璧这类传统意义上珍宝的质疑,引发读者对价值观念的重新审视,暗示真正的价值不应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的财富与权力象征,而应该关注那些更为内在、精神层面的品质与智慧等。
     5. 想贤若焚,忧人如捣
      解析:“想贤若焚”运用比喻手法,将诗人对贤能之人的渴望比作烈火燃烧般炽热。诗人深知贤才对于国家治理、社会发展以及改善道德状况的重要性,所以内心急切盼望贤才出现,这种渴望如同熊熊烈火般无法抑制,生动地展现出诗人对贤才的极度渴求。“忧人如捣”,“捣”字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内心的忧思,就像被棒槌不断捶打一样痛苦。这里的“人”指代普通百姓,诗人对百姓所遭受的困苦深感痛心,忧虑之情难以释怀,体现出诗人心系民生,将个人对社会的思考与对民众的关怀紧密相连,使诗歌的情感内涵更加深沉,展现出诗人广阔的胸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
     句译:
     1. 任重悠悠,生涯浩浩:人生责任重大且长远无尽,生命的历程广阔而浩渺。
     2. 善难拔茅,恶易蔓草:推行善良如同连根拔起茅草般艰难,而邪恶滋长却像蔓草蔓延一样容易。
     3. 逆思药石,愻求非道:要逆向思考寻求如药石般的真理,不可用谦逊表象追求错误的道路。
     4. 珠岂朝珍,璧宁国宝:珍珠难道仅仅是朝廷珍视的宝物?玉璧难道就必定是国家的珍宝?
     5. 想贤若焚,忧人如捣:对贤能之人的渴望像烈火燃烧,对百姓的忧虑如被棒槌捶打般痛苦。
     ……
     全译:
     人生肩负的责任漫长又重大,生命的旅程广阔且浩渺。
     践行善良就像连根拔起茅草那般艰难,而恶行的滋长却如蔓草蔓延般轻易。
     要反向思考,探寻能纠正错误的真理,不能以谦逊的姿态去追求错误的行径。
     珍珠怎会只是朝廷眼中的珍宝?玉璧难道就一定是国家最珍贵的宝物?
     对贤才的渴望如烈火焚心般急切,对百姓的忧虑如遭棒槌捣心般痛苦。
    喜欢。
  

第643章 萧衍《赠逸民诗?其一》[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