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417章 谢朓《咏墙北栀子诗》[1/2页]

诗词一万首 咸鱼耀祖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咏墙北栀子诗
     谢朓
     有美当阶树。霜露未能移。
     金蕡发朱采。映日以离离。
     幸赖夕阳下。余景及西枝。
     还思照绿水。君阶无曲池。
     余荣未能已。晚实犹见奇。
     复留倾筐德。君恩信未赀。
     ……
     赏析:
     《咏墙北栀子诗》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诗人借吟咏墙北的栀子树,巧妙地融入个人情感与对生活、恩遇的思考。
     一、起笔凸显栀子坚韧品质
     “有美当阶树,霜露未能移”,开篇便点明所咏之物为当阶而生的栀子树,以 “有美” 直接赞誉其美好。“霜露未能移” 则着重刻画栀子树面对霜露侵袭时坚定不移的特性。霜露在传统意象中常象征艰难困苦,此句通过栀子树不为霜露所动,展现其坚韧不拔的品质,同时也为后文诗人借栀子自比埋下伏笔。
     二、描绘栀子盛开之绚烂
     “金蕡发朱采,映日以离离”,“金蕡” 指金黄色的花蕊,“朱采” 描绘出红色的花瓣,诗人用工笔描绘栀子花开时色彩斑斓之态。“映日以离离”,在阳光映照下,花朵显得繁茂而富有生机,“离离” 一词生动展现其繁盛景象。此句从视觉角度,以明艳色彩与繁茂姿态,描绘出栀子盛开的绚烂,既展现栀子树的外在美,也暗示其蓬勃生命力。
     三、转折处表达感恩与遗憾
     “幸赖夕阳下,余景及西枝”,笔锋一转,“幸赖” 二字传达出庆幸之意,栀子树庆幸能在夕阳余晖下,获得一丝光照。“余景及西枝” 描绘夕阳余光洒落在栀子树西枝的画面,暗示其生长环境并非处处优越,能得此余晖照耀实属幸运。这两句赋予栀子树以情感,借物抒情,表达诗人对点滴眷顾的感恩。“还思照绿水,君阶无曲池”,栀子树渴望倒映于绿水之中,无奈主人阶前却无曲池。这里 “思” 字将栀子树拟人化,使其渴望更美好展现的心思跃然纸上,同时流露出诗人因环境局限而产生的遗憾,借栀子之遗憾,隐喻自身怀才不遇或无法尽展才华的感慨。
     四、借栀子晚实表自身价值
     “余荣未能已,晚实犹见奇”,“余荣未能已” 表明栀子树花期过后,其光彩并未就此消逝。“晚实犹见奇”,即使到晚秋结出果实,依然令人称奇,说明栀子树自始至终都有独特之处,不仅花期美,果实也具观赏或其他价值,借此暗示诗人自身即便历经岁月或处于不利环境,依然拥有值得肯定的才华与价值,不会因时间推移或外界因素而磨灭。
     五、结尾升华主题表感恩
     “复留倾筐德,君恩信未赀”,“倾筐德” 用《诗经》中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典故,寓意收获满满。这里指栀子树愿以自身所有回馈主人。“君恩信未赀”,诗人借栀子树之口,表达主人的恩情不可估量,将对栀子树的描绘与对 “君恩” 的感激紧密相连,升华主题,表面写栀子感恩主人,实则抒发诗人对他人赏识、眷顾之恩的深深感激,展现诗人的感恩情怀与对知遇之恩的珍视。
     六、艺术特色
     1. 托物言志:全诗以栀子树为载体,将诗人自身情感、境遇与思考融入对栀子树的描写中。从栀子树的坚韧、绚烂,到其对环境的无奈与感恩,处处映射诗人内心世界,使抽象情感具象化,增强诗歌感染力与表现力。
     2. 拟人手法:诗人赋予栀子树以人的情感与思想,如 “还思照绿水” 的 “思”、“幸赖夕阳下” 的 “幸赖”,让栀子树仿佛有了生命与灵魂,使读者更易产生共鸣,拉近读者与诗歌的距离,同时也使诗歌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3. 用典自然:结尾处 “倾筐德” 巧妙运用《诗经》典故,自然贴切,不着痕迹,既丰富诗歌文化内涵,又精准表达感恩之情,使诗歌主题在典故支撑下更加深刻、厚重。
     ……
     解析:
     1. 有美当阶树,霜露未能移
      解析:“有美当阶树”,开篇直接表明有一株美好的树生长在台阶前,这里的“美”既指栀子树外在的形态美,也暗示其内在品质美,引发读者对这株树的好奇与关注。“霜露未能移”,“霜露”在传统文学意象中常象征着艰难困苦与恶劣环境,而“未能移”则突出了栀子树面对霜露的侵袭,依然坚定地保持着自身的姿态,不为外界恶劣条件所动摇,生动地展现出栀子树坚韧不拔的品质,为全诗奠定了对栀子树赞美与歌颂的基调。
     2. 金蕡发朱采,映日以离离
      解析:“金蕡发朱采”,“金蕡”描绘的是栀子金黄色的花蕊,“朱采”则指红色的花瓣,诗人通过

第417章 谢朓《咏墙北栀子诗》[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