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54章 何劭《杂诗》[2/2页]

诗词一万首 咸鱼耀祖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暂意味的事物,以小见大,从细微处强化了秋夜的萧瑟和生命的脆弱,引发诗人对生命的感慨和自身境遇的思考,进一步烘托出内心的惆怅与孤寂。
     5. 心虚体自轻,飘遥若仙步。
      解析:此时,诗人的心境发生了变化。“心虚”并非指内心怯懦,而是在经历前面的孤寂、惆怅后,内心仿佛变得空灵,抛却了一些尘世的烦恼。这种心境的转变使得诗人感觉身体也随之轻盈起来,仿佛能够飘飘然如仙人般漫步,“飘遥若仙步”形象地描绘出诗人此时仿若超脱尘世的状态,反映出他试图通过精神上的自我调整,摆脱现实中的苦闷,进入一种超凡的境界,寻找心灵的慰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6. 瞻彼陵上柏,想与神人遇。
      解析:诗人在这种空灵、超脱的心境下,将目光投向陵墓上的柏树。在古代文化中,陵墓常与生死、超脱等概念相关联,而陵上柏往往象征着永恒与超脱尘世。看到陵上柏,诗人的思绪进一步飘远,幻想能与神人相遇。这一想法体现出诗人对超越现实、摆脱生命困境的强烈渴望,希望通过与神人接触,获取更高层次的精神指引,找到解决内心困惑和痛苦的途径,深入地展现了诗人对精神超脱的追求。
     7. 道深难可期,精微非易慕。
      解析:然而,诗人很快从幻想中回到现实。“道深难可期”,这里的“道”可理解为通向超脱、与神人相遇的道路,或者是关于生命真谛、精神解脱的道理,诗人意识到这条道路深邃难测,难以企及,实现与神人相遇、获得超脱并非易事。“精微非易慕”进一步强调,这种超脱的境界、精深微妙的道理,不是轻易能够追慕和领悟的。这两句表明诗人清醒地认识到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反映出他在追求精神超脱过程中的无奈与挫折感。
     8. 勤思终遥夕,永言写情虑。
      解析:面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诗人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勤思终遥夕”,在这漫长的秋夜,诗人苦苦思索,试图找到解决内心困惑的答案,但直到长夜将尽,依然没有结果,体现出思考的深入与持久。“永言写情虑”,既然无法在思索中找到解脱,诗人只能用诗歌(“永言”可理解为长诗或用言辞)来书写自己内心的情感和忧虑,将无法排解的惆怅、对生命的思考以及对精神超脱的渴望与无奈,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思考与回味。
     ……
     句译:
     1. 秋风乘夕起,明月照高树。
     秋风趁着傍晚时分刮起,明月的光辉洒落在高高的树木上。
     2. 闲房来清气,广庭发晖素。
     清冷的气息飘进幽静无人的房间,宽敞的庭院里洒满洁白的月光。
     3. 静寂怆然叹,惆怅出游顾。
     在这般寂静中我悲伤地叹息,满心惆怅出门四处游逛张望。
     4. 仰视垣上草,俯察阶下露。
     抬头仰望墙上生长的野草,低头细看台阶下凝结的露珠。
     5. 心虚体自轻,飘遥若仙步。
     内心空灵,身体仿佛也随之轻盈,飘飘然好似仙人在漫步。
     6. 瞻彼陵上柏,想与神人遇。
     遥看那陵墓上的柏树,心中幻想能与神仙相遇。
     7. 道深难可期,精微非易慕。
     通往超脱的道路深邃难以企及,其中的精深微妙之处不易追慕。
     8. 勤思终遥夕,永言写情虑。
     在漫漫长夜中苦苦思索直到天亮,用长诗来抒发内心的情感与忧虑。
     ……
     全译:
     秋风趁着夜幕悄然吹起,明月的清辉倾洒在高高的树木之上。清冷的空气悠悠飘进寂静的房间,宽敞的庭院被皎洁的月光照亮。
     四周静谧无声,我满心悲怆,不禁喟然长叹,怀着惆怅的心情出门徘徊,四处张望。
     我抬头望向墙上的野草,俯身观察台阶下的露珠。此刻内心空灵,感觉身体也轻盈起来,飘飘然仿佛仙人在漫步。
     我凝视着陵墓上的柏树,心中涌起与神仙相遇的遐想。
     可我深知,那通往超凡的道路深邃莫测,难以预期,其中蕴含的精妙深意,并非轻易能够领悟追慕。
     就这样,我在漫漫秋夜中苦苦思索,直至破晓,只能用这首长诗,来倾诉内心的种种情思与忧虑。
    喜欢。
  

第254章 何劭《杂诗》[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