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0章 曹操《蒿里行》[1/2页]

诗词一万首 咸鱼耀祖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蒿里行
     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
     赏析:
     《蒿里行》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它以质朴刚健的语言,深刻反映了东汉末年诸侯混战的社会现实,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百姓苦难的同情。
     一、 深刻的社会现实描绘
     联军的虚伪与内斗:诗歌开篇描绘关东义士为讨伐董卓而兴兵,看似正义之举,“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展现出他们起初有着匡扶汉室的壮志。然而,“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生动揭露了联军内部貌合神离、各怀鬼胎的真实状况。他们为了权势与利益,不仅不敢与董卓正面抗衡,还相互争斗,自相残杀。“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袁术称帝、袁绍刻玺等事件,更是将诸侯们的野心与背叛暴露无遗,深刻揭示了东汉末年政治的腐败与混乱。
     百姓的悲惨遭遇:“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诗人将笔触转向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士兵因长期征战,铠甲生满虮虱,而百姓更是大量死亡,荒野白骨累累,千里不见人烟,百里存一的惨烈景象,直观地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的崩溃和人民生活的痛苦不堪。
     二、真挚的情感表达
     对诸侯的批判:曹操对那些打着正义旗号,实则为谋取私利而混战的诸侯充满了批判与愤慨。诗中通过对诸侯们种种自私、背叛行为的描述,如“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毫不留情地揭露了他们的丑恶嘴脸,表达了对这种不顾国家大义、只图个人权势的行为的强烈谴责。
     对百姓的同情:面对百姓在战乱中遭受的巨大痛苦,曹操流露出深切的同情。“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诗人直言想到百姓如此悲惨的境遇,肝肠寸断,这种直接的情感抒发,将诗人心系苍生的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能真切感受到他对百姓苦难的痛心疾首。
     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从联军的纷争到百姓的涂炭,曹操看到的是国家的衰败和汉室的摇摇欲坠。整首诗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他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渴望结束战乱,恢复国家的稳定与繁荣。
     三、独特的艺术风格
     质朴刚健的语言:曹操的语言风格质朴无华,简洁有力。如“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仅用十个字,便勾勒出一幅触目惊心的悲惨画面,无需过多修饰,却极具感染力。这种质朴刚健的语言,与诗歌所表达的沉重主题相得益彰,体现了建安文学“慷慨悲凉”的特色,尽显诗歌的风骨。
     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诗歌前半部分以叙事为主,详细叙述了诸侯联军从兴兵讨董到自相残杀的过程,脉络清晰,使读者对当时的历史背景有清晰的了解。后半部分则着重抒情,通过对百姓悲惨遭遇的描写,抒发对百姓的同情和对乱世的悲痛。叙事为抒情做铺垫,抒情是叙事的升华,两者紧密结合,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深沉、真挚。
     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蒿里行》真实地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曹操以客观的视角记录了历史事件和百姓的生活状况,不加粉饰,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那个动荡时代的苦难与沧桑,使诗歌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
     《蒿里行》以其深刻的社会内容、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展现了曹操作为政治家和诗人的广阔胸怀与卓越才华。
     ……
     解析: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解析:“关东”指函谷关以东地区。“义士”在这里指的是那些在东汉末年,为了讨伐董卓及其同党而集结起来的各州郡将领,从称呼上看,他们似乎是秉持正义之举。“兴兵”表明他们发动军队,“讨群凶”明确了行动目的,即讨伐以董卓为首的一群凶残无道之人。此句开篇点明背景,塑造了义军看似正义的形象,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解析:“初期”指最初的期望。“会盟津”运用了周武王伐纣时,在盟津与各路诸侯会师的典故。周武王在盟津大会诸侯,是为了推翻残暴的商纣王。这里曹操借这个典故,暗示关东义军起初希望像周武王那样,各路力量汇聚,共同讨伐董卓。“乃心在咸阳”,“咸阳”本是秦朝都城,这里代指董卓控制下的洛阳,表明义军原本的心意是要直捣董卓所在之地,兴复汉室,体现了义军起初的壮志和共同目标,表达了他们试图恢复汉室正统、拯救国家于危难的决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解析:“军合”表明各路军队表面上是联合起来了,但“力不齐”则道出了实质问题,即虽然军队聚集在一起,然而力量却并不统一。“踌躇”描绘出各路诸侯犹豫不决、瞻前顾后的心态,他们对于与董卓正面交锋心存顾虑。“雁行”一词极为形象,将联军列阵的状态比作大雁飞行,

第30章 曹操《蒿里行》[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