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9章 蔡琰 《悲愤诗》[1/2页]

诗词一万首 咸鱼耀祖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蔡琰,即蔡文姬,其生卒年不详。代表作《悲愤诗》、《胡笳十八拍》等。
     悲愤诗
     蔡琰
     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
     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
     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强。
     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
     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
     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
     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
     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
     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
     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
     还顾邈冥冥,肝脾为烂腐。
     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屯聚。
     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
     失意几微间,辄言毙降虏:
     “要当以亭刃,我曹不活汝!”
     岂复惜性命,不堪其詈骂。
     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
     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
     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
     彼苍者何辜,乃遭此厄祸。
     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
     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
     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
     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
     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
     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
     邂逅徼时愿,骨肉来迎己。
     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
     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
     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
     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
     “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
     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
     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
     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
     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
     兼有同时辈,相送告离别。
     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
     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
     观者皆歔欷,行路亦呜咽。
     去去割情恋,遄征日遐迈。
     悠悠三千里,何时复交会?
     念我出腹子,胸臆为摧败。
     既至家人尽,又复无中外。
     城郭为山林,庭宇生荆艾。
     白骨不知谁,纵横莫覆盖。
     出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
     茕茕对孤景,怛咤糜肝肺。
     登高远眺望,魂神忽飞逝。
     奄若寿命尽,旁人相宽大。
     为复强视息,虽生何聊赖?
     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励。
     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
     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
     ……
     赏析:
     蔡琰的《悲愤诗》是一首震撼人心的长篇叙事诗,以自身经历为蓝本,深刻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社会乱象与人民苦难,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以下从主题、叙事结构、人物塑造、情感表达、语言特色等方面进行赏析。
     1. 主题深度
     反映社会现实与人民苦难:诗的开篇便点明“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将东汉末年政治腐败、董卓之乱的历史背景清晰呈现。随后通过描写董卓军队“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等暴行,展现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灭顶之灾,深刻揭示了乱世的残酷与黑暗,使读者对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有了直观而深刻的认识。
     个人命运与时代悲剧的交织:蔡琰以自身被掳、在胡地的悲惨生活以及归汉时与儿子生离死别的经历为主线,将个人命运与时代悲剧紧密相连。她的遭遇是当时众多百姓苦难的缩影,体现了在乱世中个体的渺小与无奈,以及命运的无常,引发人们对战争和社会动荡的深刻反思。
     2. 叙事结构
     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诗歌以时间和事件发展为线索,有条不紊地叙述了蔡琰从被掳到归汉的全过程。先写董卓之乱导致自己被掳的背景,接着描述在胡地的生活,最后讲述归汉后的情景,层次清晰,情节连贯,使读者能够清晰地跟随诗人的经历,感受其内心的情感变化。
     情节跌宕起伏:诗中充满了诸多波折与冲突。如被掳途中的恐惧、在胡地的痛苦煎熬、归汉时与儿子分离的艰难抉择,以及归汉后面对家乡破败的绝望等,这些情节的设置使诗歌充满张力,紧紧抓住读者的心,让读者随着诗人的命运起伏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3. 人物塑造
     自我形象的真实刻画:诗中对蔡琰自身形象的塑造极为成功。她既是战争的受害者,展现出柔弱无助的一面,如“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深刻表达了她在困境中的绝望;同时,她又具有坚韧的品质,在经历种种磨难后依然坚强地面对生活。特别是在与儿子分别时,“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将她内心的痛苦挣扎刻画得淋漓尽致,使这个人物形象丰满立体,真实可感。
     侧面烘托人物情感:通过描写儿子的话语“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以及旁人“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观者皆歔欷,行路亦呜咽”的反应,从侧面烘托出蔡琰与儿子分离时的悲痛欲绝,增强了人物情感的感染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4. 情感表达
     情感真挚强烈:整首诗饱含着蔡琰的悲愤、痛苦、思念、无奈等复杂情感,这些情感真挚而强烈,毫无保留地倾泻而出。无论是对战争暴行的愤怒,对家乡和父母的思念,还是与儿子分别时的肝肠寸断,都能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她内心的巨大痛苦,极易引发读者的共鸣。
     情感变化细腻:诗歌清晰地展现了蔡琰情感的变化过程。从被掳时的恐惧绝望,到在胡地的思乡念亲,再到归汉时的痛苦抉择,以及归汉后面对家乡破败的哀伤迷茫,情感层层递进,细腻入微,生动地展现了她在不同阶段的内心世界。
     5. 语言特色
     质朴自然,生动形象:语言质朴无华,以直白的叙述表达深刻的情感,使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如“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残酷的画面,生动地展现了战争的惨烈。同时,“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等诗句,通过对细节的描写,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身临其境。
     抒情与叙事相结合:在叙事过程中融入大量抒情语句,使叙事不显得枯燥,抒情也更具感染力。如“彼苍者何辜,乃遭此厄祸”“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等,在叙述事件的同时,直接抒发内心的悲愤和感慨,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深刻。
     ……
     解析:
     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
     解析:“汉季”指汉朝末年,点明了时代背景。当时汉室衰微,皇帝失去了实际的权力。“董卓”是东汉末年的权臣,他专横跋扈,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和伦理纲常。此句直接揭示了诗歌所描述的悲剧发生的政治根源,即东汉末年的政治腐败与权臣的肆意妄为。
     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
     解析:表明董卓的野心是图谋篡位弑君,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他先下手迫害朝中的诸多贤良之士。这体现了董卓的残忍与专权,为了满足自己的政治野心,不择手段地铲除异己,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和混乱。
     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强
     解析:董卓胁迫汉献帝从洛阳迁都长安,“旧邦”指洛阳。他通过挟持皇帝,企图增强自己的势力,达到掌控天下的目的。“拥主以自强”是古代权臣常用的手段,董卓此举使得汉室朝廷完全在他的掌控之下,也让百姓陷入了更加水深火热的境地。
     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
     解析:“海内”指天下,面对董卓的倒行逆施,天下各地纷纷兴起正义之师,他们怀着共同的目标,即讨伐董卓这个不祥之人。这反映出当时各地势力对董卓的不满和反抗,也展现了人们试图挽救汉室、恢复社会秩序的愿望。
     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
     解析:董卓的军队向东进发,“金甲耀日光”描绘出其士兵身着的铠甲在阳光下闪耀,显示出军队的强大气势。然而,这支看似强大的军队,给百姓带来的却是无尽的灾难。
     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
     解析:“平土”指平原地区,这里的百姓相对柔弱,难以抵御外敌。而董卓的军队大多是胡羌人,他们生性剽悍。此句暗示了平原地区百姓在面对胡羌军队时的无力与无奈,为下文百姓遭受苦难埋下伏笔。
     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
     解析:胡羌军队如同在野外打猎一般,四处围攻城镇。他们所到之处,全部遭到破坏,百姓死伤无数。“猎野”一词形象地描绘出这些军队的野蛮与残忍,将百姓视为猎物,毫无怜悯之心。
     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
     解析:“斩截”指杀戮,“无孑遗”表示一个不留,形容胡羌军队杀人的残酷程度。被杀的百姓尸体相互支撑堆积,惨不忍睹,进一步渲染了战争的血腥与恐怖。
     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
     解析:这是一幅极其残忍的画面,胡羌军队将男人的头颅悬挂在马旁,把掳掠来的妇女放在马后载着。这种行为不仅是对生命的践踏,更是对人性的摧残,突出了这些侵略者的野蛮和残暴。
     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
     解析:胡羌军队掳掠之后,长驱直入,向西进入函谷关。他们所走的路途遥远且充满艰险,“迥路”强调路途的遥远,“险且阻”突出了道路的艰难,暗示了被掳百姓在途中的艰辛。
     还顾邈冥冥,肝脾为烂腐
     解析:被掳的百姓回头远望,故乡已在遥远的后方,一片渺茫。想到家乡的惨状和自己的悲惨遭遇,内心肝肠寸断,痛苦万分。“邈冥冥”描绘出故乡的遥远和模糊,“肝脾为烂腐”则形象地表达出内心极度的痛苦。
     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屯聚
     解析:被掳掠的百姓数以万计,而这些侵略者不让他们聚集在一起。这样做一方面便于管理和控制,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们对百姓的防范和压迫,让百姓无法团结起来反抗。
     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
     解析:在被掳掠的人群中,有的是骨肉至亲在一起。但由于恐惧侵略者的残暴,即使有话想说,也不敢言语。这生动地刻画了百姓在侵略者淫威下的恐惧心理,不敢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想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失意几微间,辄言毙降虏
     解析:只要在细微之处让这些侵略者稍有不如意,他们就会声称要杀死这些投降的俘虏。这表明侵略者极其残暴和任性,被掳百姓的生命毫无保障,时刻处于生死边缘。
     “要当以亭刃,我曹不活汝!”
     解析:“亭刃”指杀戮,侵略者威胁说:“一定要把你们杀掉,我们不会让你们活下去!”这是侵略者赤裸裸的威胁之语,更加凸显了他们的凶狠和残暴,让读者感受到被掳百姓所面临的巨大恐惧。
     岂复惜性命,不堪其詈骂
     解析:此时的百姓并非珍惜自己的性命,而是无法忍受侵略者的辱骂。这表明比起死亡,侵略者的辱骂和精神折磨更让百姓难以忍受,进一步体现了百姓所遭受的苦难之深。
     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
     解析:有时候侵略者还会随手拿起棍棒殴打百姓,使得百姓身体遭受毒打,痛苦万分。“毒痛参并下”形象地描绘出百姓身心同时受到折磨的悲惨状况。
     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
     解析:白天,百姓一边哭泣一边被迫前行;夜晚,他们悲伤地坐着吟唱悲歌。此句通过描写百姓白天黑夜不同时段的状态,从侧面反映出他们无时无刻不沉浸在痛苦之中,生活毫无希望和乐趣。
     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
     解析:百姓们想要死却不能如愿,因为侵略者不允许他们轻易死去;想要活下去,却又没有任何可以生存的条件和希望。这深刻地体现了被掳百姓进退两难的绝望处境,他们的命运完全被侵略者掌控。
     彼苍者何辜,乃遭此厄祸
     解析:“彼苍者”指百姓,诗人发出悲叹,这些无辜的百姓究竟犯了什么罪,竟然遭受如此可怕的灾祸。这是对侵略者暴行的强烈控诉,也是对命运不公的悲愤质问。
     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
     解析:蔡琰到达匈奴所在的边地后,发现这里与中原地区截然不同。当地的风俗缺少中原的礼仪道德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与她所熟悉的中原文化差异很大,这让她感到格格不入和深深的孤独。
     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
     解析:描绘了边地的气候特点,这里常年多霜雪,即使在春夏季节,也常常刮起呼啸的胡风。恶劣的自然环境,进一步增添了蔡琰在边地生活的艰难与困苦。
     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
     解析:“翩翩”“肃肃”分别形容风吹动衣服的样子和风声,胡风轻轻吹动她的衣裳,呼呼地传入她的耳中。这一细节描写,不仅从感官上让读者感受到边地的寒冷与荒凉,也烘托出蔡琰内心的孤寂和凄凉。
     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
     解析:在这样的环境和心境下,蔡琰触景生情,思念起远方的父母。她的哀叹声没有尽头,表达了她对家乡和亲人深深的思念之情,以及无法与亲人团聚的痛苦。
     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
     解析:在边地生活期间,每当听说有客人从外面来,蔡琰总会心生欢喜。因为她渴望从客人那里得知家乡和亲人的消息,这反映了她对家乡的牵挂和对亲人的思念之切。
     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
     解析:她赶忙迎上去询问客人家乡的消息,然而每次得到的答复都不是关于自己家乡和亲人的。这种一次次的失望,更加深了她的思念和痛苦,也让读者感受到她在边地的孤独与无助。
     邂逅徼时愿,骨肉来迎己
     解析:“邂逅”指意外相遇,“徼时愿”意为实现了当时的愿望。蔡琰意外地等到了曹操派来迎接她的使者,这让她多年来渴望回归家乡的愿望得以实现。“骨肉”指代曹操派来的使者,体现了她对来自家乡之人的亲切感。
     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
     解析:虽然自己得以解脱,能够回到家乡,但此时她却面临着与亲生儿子分离的痛苦抉择。一边是日思夜想的家乡,一边是自己的亲生骨肉,这种两难的境地让她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
     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
     解析:“天属”指亲生骨肉,血缘关系紧紧连着她的心。她想到这一分别,可能再也没有相见的机会,心中充满了不舍和绝望。这深刻地体现了她作为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眷恋之情。
     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
     解析:此句进一步强调了分别之后,无论生死,她与儿子都将永远分离。她实在不忍心与儿子告别,然而又不得不面对这残酷的现实,内心的痛苦达到了顶点。
     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
     解析:儿子察觉到母亲的异样,跑过来抱住她的脖子,天真地问母亲要去哪里。儿子的这一动作和问话,充满了童真与无辜,更加凸显了分别的残酷和蔡琰内心的痛苦。
     “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
     解析:儿子接着说:“别人说母亲要离开,难道以后再也不会回来了吗?”孩子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母亲离去的担忧和不解,这让蔡琰更加难以承受分别之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
     解析:儿子又说:“母亲您平时一向仁慈善良,现在为什么变得这么狠心呢?”儿子的质问,如同一把利刃刺痛蔡琰的心,她无法向儿子解释自己的无奈,内心充满了愧疚。
     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
     解析:儿子最后哭诉道:“我还没有长大成人,母亲为什么就不顾念我了呢!”儿子的这几句话,将他对母亲的依赖和对被母亲抛弃的委屈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让蔡琰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痛苦之中。
     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
     解析:听到儿子的这些话,蔡琰五脏俱裂,内心痛苦到了极点,精神恍惚,几乎要发狂。这生动地描绘出她在面对儿子的质问和分别时,内心的极度痛苦和精神的崩溃状态。
     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
     解析:她一边痛哭流涕,一边用手抚摸着儿子,在即将出发离开的时候,又一次次犹豫徘徊,舍不得离去。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将她内心的痛苦挣扎表现得细致入微,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她在亲情面前的无奈与不舍。
     兼有同时辈,相送告离别
     解析:与蔡琰一同被掳到边地的人,也来为她送行,相互告别。这一场景不仅

第19章 蔡琰 《悲愤诗》[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