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32章 电影分账比例,冯导十八年的等待[1/2页]

重回华娱2003,我是七代导演 笑皆非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对院线施压……”
     钱信不是没听到过,好几次那些制片公司都在提及这件事。
     之前在开会上也有人向总局那边提出要求,希望提高电影票房分成。
     现在的票房是这样算的,要扣除3.3%的税,5%的电影发展基金,也就是票房还没到手先要纳税。
     也就是剩下91.7%。
     这91.7%再度变成100%,然后电影院大概是57%,电影院还要和院线分,比如旺达就是属于院线公司,类似于品牌,具体多少应该是在7%左右,各家不同。
     剩下的43%才是制片方和发行方,一口价发行的话,几百万到上千万不等,发行方不参与分成,拿钱走人。
     好处是没有风险,不好的地方在于电影一旦赚钱,也和发行方没太大关系。
     一般是大制作,发行方会要求分成,他们有能力多发行电影。
     而中小的发行公司类似于光线,稳扎稳打的情况下,找光线发行都是一口价。
     发行方等于是把电影盘拷贝,送到各个电影院去上映,去沟通排片。
     越大的发行方越是有发行效果,这方面中影绝对是头把好手。
     如果想要做到彻底发行,中影肯定是不够的,《地火》到时候会放其他几家发行公司进来,让他们一起去发行,至于上影就算了。
     还是那句话,上影有的中影都有,上影没有的中影也有。
     只是上影的歪门邪道多一些,是中影不屑做的。
     可能会找远一点的,比如南方那些地方,会找南方的一些发行公司来负责。
     发行方,和制片方拿到最后的43%,按照发行规则,最低的发行比例可以压缩到8%。
     这是最低的价格了,钱信现在就拿到了这价格。
     反正都看好他的电影,蛋糕大了,哪怕是分到一点,也能吃不少。
     落在出品方手里的就只有35%,算起来是最高的了。
     大概是总票房的30%。
     这样就好算了,一亿的电影票房,三千万是制片方的,如果电影投资三千万,那就一亿才能回本。
     当然还有很多衍生的,为什么说电影2.5倍才能回本,高风险也高利润。
     电影后续的衍生,还有版权都有持续的收入。
     一部好电影足够吃一辈子。
     如果能争取到1%的分成,对于制片方而言都是几百万上千万的利润,没有制片方会放弃争取。
     当年的分成更低,是张大炮去找院线谈下来,争取到了现在的程度。
     当年挟天子以令诸侯,有张一谋在手的张大炮发起了几轮的攻击。
     他是商人,他要赚钱,那时候国内就张一谋有商业价值,为了刺激更大的商业市场。
     张大炮发起攻击,当时的杨董为首的中影也在背后出了力,这才有现如今的票房分成。
     很显然张大炮的胃口大了,压力也很大。
     六亿贷款。
     他赌上了身家,如果这次亏了,他肯定要哭。
     所以为了最后一搏,无论如何他都要在院线咬下来一口。
     何况这次不是他一个人在作战,还有华亿、伯纳、橙天、光线以及中影,上影。
     多家联合起来或许能搏一把。
第232章 电影分账比例,冯导十八年的等待[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