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三百二十七章 朝议[1/2页]

朕法 明日边缘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统帅的人选,是个难题!
     王秦想调后军大都督蔡鲶,直接从广惠挺进南川,方便、快捷、省力……
     只是,蔡鲶太过急功近利,如果派他入蜀,不可控因素太多。
     万一出了岔子,对大汉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毕竟王秦手中所能调动的资源实在太少,经不起失败。
     许平看出了王秦的忧虑所在,知道王秦在担忧何事。
     于是,他又道:“陛下,臣保举一人,可担此重任,统率大军入蜀,完成战略设想。”
     王秦笑道:“谁?”
     许平正色道:“车骑大将军,陈寻。”
     陈寻现统率三万禁军,负责保卫皇宫的安危,属于重职。
     对于陈寻的能力,王秦自然清楚。
     他麾下诸将,论有统帅之才的大将。
     除了龙治、韩德,当属陈寻最有潜质。
     只是陈寻与普通将领不一样,他不喜醉酒,偏爱舞文弄墨,平常打扮的风度翩翩,与武将们格格不入,因此在军中总让人觉得高冷,不敢轻易接近。
     相反,文官们和陈寻的交情很深,都认为以他的才能,不应该在军中任职,应该在六部当官,这才能发挥他的特长。
     只是,将陈寻派去统率大军,能否镇的住二十万大军,从而完成他们的战略构想。
     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蜀国内乱,只要趁机出兵,分裂蜀国,并占据蜀国的一部分,将对未来的战略格局造成重大影响。
     大汉对蜀,将形成压倒性优势,掌握主动权。
     被掐住脖子的蜀国,只能任由王秦摆布。
     王秦当即召陈寻从殿外进朝,将蜀国的形势告诉了他,并将他们的战略构想说了一遍。
     让陈寻发表自己的意见。
     陈寻抱拳道:“一切听从陛下旨意。”
     “只是,臣认为,二十万大军入蜀,对当前的大汉是一个极重的负担,尤其是此次入蜀,是从道路崎岖的南方行军,后勤补给等方面,都是非常困难的,损耗实在太大,所以,臣以为,不可发二十万大军,十万兵,是极限。”
     十万人?
     大臣们一阵诧异,低声讨论,都对陈寻的托大,表示质疑。
     王秦倒是十分惊喜,二十万大军,的确会给大汉造成沉重的负担。
     尤其是当前百废待兴的大汉,国库所剩无几,粮食方面,只有东南有富余,其他地方,能保持自给自足就算不错的了。
     如果只是派遣十万大军,对当前的大汉来说,是一个可以承受的范围。
     物资保障方面,绰绰有余。
     调度起来,也是十分轻松的。
     “陈寻,到了蜀国,你打算怎么做?”
     王秦依旧不放心,问道。
     陈寻回答道:“南川的地形,我研究过,多是山地,比我们南方的地形更加复杂,而且都是夷族偏多,刘鼎与这些夷族的关系,并不融洽,之前,还曾派兵镇压。”
     “我们大汉去了南川,当以安抚为主,在不触犯夷族利息的情况下,宣扬大汉的仁德和新政,努力争取夷族部落们的支持和拥护,这对我们以后接管南川是大有好处的。”
     “不错,对待这些夷族,不能像对待咱们南方蛮族一样,直接以武力解决问题,毕竟他们不是我们的国民。”
     王秦点头赞同。
     他以武力逼迫蛮族出山,从短期来看,惹的蛮族十分抵触,但从长远计,不仅对蛮族有好处,更使整个国家的国力得到提升。
     但对象换成是蜀国的夷族,就不能这么做了。
     若是以大汉的政策对待蜀国夷族,只会起到相反作用,将这些夷族推到刘焌一方,从而无法保证刘鼎占据南川。
     在只派十万兵马的前提下,必须尽量争取蜀国本土势力对刘鼎的支持,否则这次的援救计划,很可能将会以破产结束。
     陈寻的大局观,是王秦认同的。
     “我将从京畿地带,抽调五万精锐,另从广惠一带,征调五万新卒,共计十万人交付于你。”
     “同时,让蔡鲶在广惠,做你的后盾,全力负责后勤筹调,支持你进军南川。”
     “除了五军大都督外,军中其他将领,随你调遣,你想带那些人去?”
     王秦思索道。
     

第三百二十七章 朝议[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