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773章 正教助防[2/2页]

巴图虎 青灯轻剑斩黄泉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nbsp;“绝活”:保罗擅用松油防感染(伤口涂后极少化脓),玛利亚熬的驱寒汤(加少量羊肉)最受伤兵欢迎。周显巡查时见药材架丰盈,记账吏报:“教堂药圃收艾草三十斤、蒲公英二十斤,捐赠蜂蜜五罐,比军库储备还足。” 王大夫查《伤兵愈录》,轻伤员治愈率达八成,赞:“省下的军库药材,够治十个重伤员了!” 伤兵们常说:“闻着教堂的药香,伤口都不那么疼了。”
     西里尔在周日弥撒上号召:“守家即守城,愿信众组成巡夜队。” 汉蒙俄信众响应者众,三日内集齐百人,按 “十户一岗” 分守东、西、南三市。他请木工铺赶制 “木制警棍”(顶端包铁,既防身又不致命),铜匠铸 “传讯锣”(每岗一面,刻编号),又请官府制 “巡逻腰牌”(木牌刻姓名、片区,夜间系红绸)。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萧虎派军吏指导制定《巡夜规程》:“戌时集合点名,亥时上岗巡逻,丑时换岗,遇可疑人先问‘腰牌何在,再问‘从何而来,支吾者鸣锣围堵,不得私刑。” 汉人王婶与俄妇卡佳虽语言不通,却约定 “敲棍为号”—— 一敲示疑,二敲示警。卡佳教王婶说俄语 “站住”,王婶教卡佳说汉语 “报官”,两人搭档演练数次,默契渐生。
     圣诞夜三更,王婶与卡佳在东市巡逻,见三名蒙面人在粮仓外徘徊,鬼鬼祟祟。王婶用俄语喝问:“何来?何往?” 对方支吾不清,卡佳当即敲响传讯锣,“三短一长” 的锣声刺破夜空,附近巡夜队员持棍赶来,将三人围在中央。搜身时发现火石、硫磺与尤里家奴腰牌,人赃并获。
     萧虎闻讯亲赴巡夜队驻地,见队员们冻得搓手跺脚,当即命伙房送热汤:“你们擒的不是奸细,是守城的民心!” 赏银五十两,又制 “巡夜功簿”,将王婶、卡佳事迹记入。此后巡夜队添 “三备”:暖手炉(炭火)、防滑靴(鞋底钉铜钉)、简易地图(标街巷与岗哨)。孩童们见巡夜队经过,常追着喊:“敲锣的叔叔阿姨,俺看到陌生人了!”
     圣诞前夜,西里尔策划 “护城弥撒”,命人清扫教堂广场积雪,搭起遮雪棚,圣像前摆满信众献的蜂蜜、面包(印十字纹)。他与唱诗班修士排练三语《平安歌》,特意加入蒙古长调与汉地民谣元素,又请汉匠特制 “双纹圣饼”—— 一面印十字,一面印虎头,寓意 “信仰与防务同心”。
     弥撒前,西里尔亲查烛火(需亮如白昼)、圣水盆(温水防冰)、伤员席位(近炉边)。萧虎率文武官员到场时,见平民与士兵挤在一起,汉蒙俄语交织,暖意融融。他对西里尔道:“此景比胜仗更动人。” 教士们给每位军民发 “暖手袋”(装炒热的花椒籽),连最拘谨的士兵都露出笑容。
     圣诞夜弥撒如期举行,烛火映红圣像,西里尔身着金色法衣,祷词特意调整:“愿多瑙河冰固如城,愿守土者安康如星,愿虎首堡永沐平安。” 唱诗班用三语唱《平安歌》,汉语的温婉、蒙古语的雄浑、俄语的悠扬交织,广场上军民不自觉跟着哼唱。仪式毕,西里尔亲手将 “双纹圣饼” 递予伤兵:“愿平安与你同在。”
     萧虎接过圣饼,对西里尔道:“主教之心,亦是守城之心。” 他命人取十匹蜀锦赠予教堂:“制圣衣用,愿这份心意护佑全城。” 伊万给士兵们分 “驱寒酒”(热酒加生姜),王婶帮俄妇卡佳掖紧头巾,原本疏离的各族军民,在烛火与歌声中渐显亲近。巡夜队员上岗时,都在口袋里揣着圣饼,仿佛揣着一份安稳。
     正教助防推行半月,成效渐显:钟楼预警三次,两次查实敌军袭扰;伤兵院收治轻伤员六十余人,治愈率八成;巡夜队擒获奸细五人,纵火犯两人。萧虎在军议时说:“教堂助防,胜增百兵。” 西里尔则在日记中写:“钟声护城,药香疗伤,圣饼暖民,信仰本就该如此。”
     多瑙河冰面的寒风依旧凛冽,但虎首堡内暖意渐生。修士彼得在钟楼望筒中望见敌军营帐,不再慌乱;伤兵张三拄拐帮修士晒草药;王婶与卡佳巡逻时已能说简单对话。周显在《冬防日志》中记:“正教助防非仅添防务之力,更凝民心之聚,此乃守城根本。” 教堂钟声与城头更鼓每日交替,在冬夜中守护着这座多元之城的安宁。
    喜欢。
  

第773章 正教助防[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