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刻十字,背面刻虎纹),以手按圣经宣誓:“谨守本分,不负信任。” 此后他在城郊搭棚行医,用汉地草药与正教疗法结合,救活患急病的俄人孤儿瓦夏,民众凑钱做 “仁心教士” 木牌送他,刘仓在《民政日志》记:“彼得教士实心为民,可嘉。”
每月初一的论道会从三人扩至二十余人,汉儒、蒙古萨满、正教教士围坐教堂侧厅,议题从教义扩至 “治边”“救灾”。周显讲汉地 “荒年开仓放粮,灾后减免赋税” 的经验,西里尔谈正教 “信徒互助,共渡难关” 的传统,蒙古萨满说 “草原逐水草迁徙避灾,邻里共饮一井水” 的智慧。一次论 “如何止盗”,汉儒提 “严刑峻法,盗一钱杖二十”,教士主 “说教明善,劝其改邪归正”,萨满言 “部落连坐,一户盗牛羊,全族受牵连”。萧虎听后总结:“需法、教、俗并用 —— 立法明禁,说教明善,依俗惩戒,三者合一才周全。” 论道会记录编成《多元论要》,供军政官参考,帖木儿读至 “救灾篇”,对萧虎说:“把汉地开仓、草原互助结合,今年冬灾定能应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西里尔推行 “三语布道制” 后,教堂 attendance(出席)日渐增多。辰时汉语布道,周显常去旁听,教士用 “孔圣言仁” 解释圣经教义;午时蒙语布道,巴特尔带着牧民来听,教士讲 “不可偷邻人羊” 时,特意用蒙古谚语 “草原之狼偷羊终饿死,草原之鹿互助终得食” 类比;申时俄语布道,伊凡结合本地习俗,用 “种麦需除草,人心需去恶” 讲解教义。蒙古牧户帖木儿听蒙语布道后,主动归还曾借而未还的汉商粮食:“教士说‘爱人如己,我不该欠账不还。” 汉商王茂听汉语布道,减了欠账者的利息:“听了道理,就得照着做才安心。”
双语典籍在民间悄悄流传,汉儒李夫子的学生抄录圣经译稿,在 “爱人如己” 旁注 “与《论语》‘仁同”;俄人画师安德烈临摹《论语》译稿,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刻在画板背面自勉;蒙古驿卒巴图背会蒙文版 “三人行必有我师”,遇争执时常说:“孔圣说要学别人好处,别总记仇。” 教堂与儒学馆合开 “识字班”,教各族孩童读写双语典籍选段,汉人孩童小明用蒙语写 “友善”,俄人孩童安娜用汉文写 “感恩”,老师将作业贴在墙上,引来路人围观赞叹:“孩子们写的字不一样,意思却都是好的。”
中秋与丰收节的融合越来越自然。汉匠学做 “十字月饼”(传统月饼上印小十字),俄人主妇学做 “桂花蜜饼”(汉式酥皮,填俄式蜂蜜苹果馅)。教堂感恩礼上,信徒除献麦穗,还会摆汉地石榴(寓意多子多福);汉人赏月宴上,除月饼外,也会端上俄式酸黄瓜(解月饼甜腻)。萧虎的家宴更热闹:汉妻做的枣泥月饼、蒙古侧妃烤的羊排、西里尔送的丰收面包摆了满满一桌,他给孩子们分食物时笑:“各族美食聚一桌,才是真正的团圆饭。” 这种融合非官府强推,却如水入渠般自然,周显叹:“民心向暖,习俗自会相融。”
一年后,基辅各族相处日渐融洽。汉人医生王大夫为俄人治病时,会请彼得教士在旁祈祷(安病人心);俄人铁匠为蒙古人打马掌,会按蒙古喜好加防滑刺(雪地不易打滑);蒙古牧户给汉人送羊奶,会避开祭祖时段(尊重习俗)。一次三族共修驿路,汉人挖土(用汉地铁锹)、蒙古运石(用草原驼队)、俄人铺板(用本地松木),三语混着喊号子,效率比单族劳作快三成。萧虎巡路时见此景,对周显与西里尔说:“论道、互译、共庆,终是要让民心相通,如今看来,初见成效了。” 此时教堂钟声与东市笛声恰好同时响起,在秋日晴空里交织成和谐的乐章。
喜欢。
第768章 正教论道[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