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你不像别的贵族,眼里有我们这些种地的。” 帖木儿把各方送来的礼物登记入册,注明 “民心之礼,当为民用”。
帖木儿发现商市秤量工具五花八门,便请周显监制 “官秤二十副”(铜制,刻准星),分放三市,谁对交易有疑可到官秤处复称;驿路驿站的马料常掺沙土,他规定 “每袋马料需贴驿卒名签,查出色土罚十倍”。他还在通衢旁修 “歇脚亭”,备免费茶水(夏季加薄荷,冬季加生姜),供运夫和商旅休息。汉商李诚算过一笔账:“官秤准了,每月少亏五两银;歇脚亭能歇歇,伙计们少累倒两个。” 驿卒们则说:“帖木儿万户查得细,马料干净了,马儿也少生病。” 这些看似琐碎的改良,让商市交易额比去年增了两成,驿路投诉少了七成,萧虎看了月报说:“治政就像扫院子,犄角旮旯都干净了,才叫真干净。”
钦察部落趁雪天突袭多瑙河防线,萧虎故意说 “我病了,你全权调度”。帖木儿连夜召军议,不用萧虎常用的 “正面硬拼”,反用 “三步法”:先令烽燧燃 “连环火”(每隔一里一燧,示敌众),再派骑兵袭扰敌后方(烧他们的马料堆),最后让驯虎营埋伏在必经的峡谷。激战当日,钦察骑兵见烽火连绵以为有大军,刚乱阵脚又被烧了马料,撤退时跌入峡谷遭驯虎伏击,损兵百余人,比萧虎预想的还少损失二十匹战马。战后萧虎问:“为何不直接出兵围剿?” 帖木儿答:“咱兵少,拼消耗不值当,就像草原上的狼,不会跟比自己壮的牛硬顶。” 萧虎拍他肩膀:“你这小子,把草原的狼道用到兵法上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帖木儿立了 “三赏三罚” 规矩:护粮有功者赏、改良工具者赏、调解纠纷有功者赏;贪墨税银者罚、驿路失职者罚、偏袒同族者罚。汉人驿卒王顺在风雪中徒步十里报汛,保住了整队粮车,帖木儿赏他 “银五两、假一月”,还让他给新兵讲护粮故事;蒙古百夫长包庇族人逃税,帖木儿当众打了他四十军棍,贬去守烽燧。最让人服气的是处理 “俄商诬告汉商” 案:俄人伊万说王茂卖假茶叶,帖木儿请来三名茶商当众冲泡,验出是伊万调包,不仅罚伊万赔王茂名誉损失,还让他在市碑前读悔过书。百姓们说:“这年轻万户不管你是啥族,对了就赏,错了就罚,跟着他干心里踏实。”
帖木儿见汉蒙俄文书混杂,常因翻译出错误事,便推行 “双语卷宗制”:所有公文都用蒙汉两种文字书写,左侧蒙文,右侧汉文,重要条款用红笔标注。他请周显编《常用政务词汇对照表》,收录 “税银”“驿卒”“耕地” 等词的蒙汉译法,印发各部门。处理安德烈家族税案时,双语卷宗清晰记着 “丈量日期、亩数、税率、应缴数”,安德烈想耍赖都没借口。文书房的小吏说:“从前翻一份俄文账册要半天,现在有对照表,一个时辰就完,还不出错。” 这种规范让行政效率提高了三成,萧虎审阅卷宗时赞:“治政先治文,文不乱则政不杂。”
多瑙河防务考验通过后,萧虎在议事厅当众宣布:“帖木儿副万户代行部分万户职权,可直接签发‘千户以下任免令‘五十两以下赏罚令。” 他把自己用了十年的 “虎符半枚” 授给帖木儿:“持此符,调兵、用粮无需再报我,出了错,我与你一同担。” 帖木儿跪地接符,符身冰凉却烫得他手心发热。当晚萧虎邀他饮酒,说:“我像你这么大时,只会挥刀砍人,你比我强,懂文也懂武,更懂怎么让人心齐。” 帖木儿举杯:“都是将军教得好。” 萧虎摇头:“路是你自己走的,这西陲,早晚要交到你们年轻人手上。” 窗外月光洒在议事厅的匾额上,“西陲稳固” 四个大字在风中微动,似在见证一个青年理政者的成长。
喜欢。
第759章 青年理政[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