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6 章:边境烽烟(至元四十一年春?多瑙河北岸)
远哨李武换上钦察牧民服饰(羊皮袄、尖顶帽),藏身多瑙河北岸的芦苇丛中,怀中揣着 “三物”:明矾水(密写用)、牛角弓(自卫)、羊粪饼(伪装牧民身份)。首日他见钦察妇女反常地将皮袍翻晒(平日只在秋季晾晒),男子则聚集在铁匠铺,火星从毡房缝隙溅出,叮叮当当的锻打声昼夜不停。次日发现羊群被驱往内陆山谷(远离河岸水草丰美处),且每群只留老弱看守,青壮年不见踪影。第三日黎明,他冒险靠近首领脱脱木儿的牙帐,见帐外竖起黑狼旗(钦察最高集结信号),帐内传出 “七日南下” 的呼喝,当即用明矾水在羊皮内侧记录,字痕隐现,需火烤方能显形。
李武趁夜色撤离,刚出芦苇丛便撞见两名钦察巡逻兵(持弯刀、骑劣马)。他伏在沙丘后屏息,待巡逻兵靠近突然射出鸣镝(警示己方),翻身跃上备用马狂奔。追兵箭矢如蝗,一支射中他左肩(穿透羊皮袄,箭头入肉半寸),他咬牙拔出箭头,用随身携带的艾草灰止血,撕下衣襟包扎。奔至中途烽燧时已失血眩晕,他敲响烽燧铜铃(三短一长,示急报),被烽卒扶入哨所。火烤羊皮后,“五千骑、三日饮马、狼旗” 等字迹显现,李武口述细节时几度昏迷,临终前攥着烽卒的手:“告诉将军,钦察人…… 要来了。” 这份染血的情报由驿马加急送抵虎首堡,萧虎见血迹斑斑的羊皮,当即召集军议。
萧虎在中军帐铺开《多瑙河防务图》,图上用朱砂标出钦察可能的进军路线。帖木儿按剑请战:“当趁其未集结,率虎营骑兵直捣牙帐!” 老将周显摇头:“钦察部落散布草原,打草惊蛇反致其合兵,不如以守待攻。” 萧虎手指多瑙河南岸的 “芦苇荡” 与 “黑石峡”:“此处可设伏,但需坚壁清野断其补给。” 他采纳折中方案:正面以虎首堡为核心布三道防线(堡外壕沟、中间拒马、堡内弓弩),左翼派三百骑兵袭扰其牧场(烧其草料),右翼令使虎部落驯虎伏于芦苇荡(专攻战马)。帖木儿虽未得先锋之职,仍领命:“愿率左翼骑兵,定烧光钦察人的冬草!”
军器坊接到 “三日备齐战具” 的命令,铁匠们昼夜打铁,火星映红了作坊屋顶。拒马桩用三年生松木(坚硬不易折),桩顶削尖后裹铁皮(淬火至青白色,增强穿透力),底部装铁环(可串联成阵),共制三百具,每具标注 “承重三千斤”。火油弹由汉人匠户改良:亚麻布缝成三寸见方的袋,内装硫磺、硝石与松脂(比例 3:2:1),袋口系引信(浸过桐油,易燃耐风)。弓兵营则将弓弦用羊油浸泡后阴干(增强抗寒韧性),箭矢加装 “倒钩”(射入后难拔出)。萧虎亲查器械,用脚踹拒马桩:“需再加固横木,防被战马撞开。” 匠户们当即在桩身加两道横木,用铁钉钉牢。
使虎部落首领巴特尔带着二十只驯虎潜入芦苇荡,每只虎由两名猎手牵引(虎颈系红绸,以示友军),潜伏在距河岸半里的茂密处。萧虎特别叮嘱:“待敌军过半,听‘三响锣再放虎,先惊其前军,再断其后路。” 步兵则在芦苇中挖 “陷马坑”(深三尺,宽五尺,上覆草皮伪装),坑底插尖木(削尖的松木,涂粪便防感染)。帖木儿率骑兵隐蔽于侧翼沙丘后,约定 “见虎啸则冲锋”。为防误伤,虎营士兵左臂系白布条,驯虎颈间红绸在风中微动,与芦苇的青黄形成鲜明对比,巴特尔抚摸虎头低语:“明日便看你的了,老伙计。”
次日辰时,钦察骑兵果然沿多瑙河南下,先锋阿合马轻敌冒进,见河岸无兵便挥师疾进。待前军五百骑进入芦苇荡,萧虎在了望台敲响铜锣(三短一长),芦苇中突然站起密密麻麻的步兵,三百具拒马桩瞬间连成屏障。紧接着
第756章 边境烽烟[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