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2 章:学堂初立(至元三十五年秋?白虎城)
至元三十五年初秋,脱脱与周显在白虎城市集东侧选定学堂地址。此处地势高爽(避湖岸潮气),北临军营(便于安全守卫),南接市集(方便学子入学),周显用罗盘测定方位:“坐北朝南,左依松岗,右临清溪,符合‘文脉聚气之说。”
奠基仪式按汉蒙习俗结合举行:先由汉儒李夫子诵读《开工祝文》(“维至元三十五年,岁在丁酉,白虎城立学堂,育英才,兴教化……”),再由蒙古千户帖木儿埋 “镇宅石”(刻蒙文 “智慧” 二字的青石)。工匠们按 “三深三实” 法筑基:地基挖三尺深,填碎石夯实;砌三尺高石墙(防鼠患),石缝灌石灰糯米浆。周显在《营建录》标注:“地基承载力需达每平方尺三百斤,确保冬夏不沉降。”
附近百姓闻讯来观,汉人王木匠主动献策:“寒地建房需设火墙,学堂可在讲堂后砌地龙,冬季取暖不烟熏。” 脱脱采纳建议,命人预留地龙烟道,学堂的雏形在众人期待中渐显。
学堂主体建筑分 “讲堂”“书房”“活动室” 三部分,由汉人建筑师刘工与蒙古毡匠巴图联合设计。讲堂采用 “石基木架” 结构:青石地基高四尺(防冻土隆起),立柱用松木(直径一尺,经防腐处理),屋顶为 “双层构造”—— 下层木梁铺望板,上层覆可拆卸毡顶(夏季卸毡通风,冬季覆毡保温),毡顶涂防水油(桐油混合羊脂)。
“汉人盖房重方正,蒙古搭帐求灵活,咱取两者长,” 刘工向工匠们讲解,“讲堂开间三丈六(合十二尺,取‘十二经之意),进深两丈四,门窗朝南,采光充足;墙角设‘暖阁(内置火盆,冬季供学子取暖),地面铺木板(离地一尺,防潮湿)。” 巴图则负责毡顶制作:“用三层羊毛毡缝合,边缘缀铜环,便于固定在木架上,抗风又保暖。”
施工时各族工匠协作:汉人锯木刨料,蒙古人鞣制毡布,使虎部落人搬运石料,刘工每日巡查尺寸:“柱高需三丈,误差不超半寸;梁架间距需匀,否则受力不均易塌。” 历时两月,校舍主体完工,青砖黛瓦与白毡灰墙相映,既有汉地书院的庄重,又具草原建筑的灵动。
编撰《白虎城蒙汉读本》的任务交给了汉儒李夫子与蒙古文吏帖木儿。李夫子精通经史,帖木儿熟谙蒙文,两人在学堂书房闭关三月,定下 “三分经典、三分实用、四分乡土” 的编撰原则。“开篇教‘天地人三字,” 李夫子提笔写下汉文,帖木儿在旁注蒙文,“蒙文‘天写作‘腾格里,需注读音,让学子知义又知音。”
算术部分选寒地实用内容:“丈量土地(计算田亩)、交易换算(汉蒙度量换算)、粮草分配(按人口分粮)”,配插图示例(如用木斗量粮的场景)。生存知识章节由水工刘河与猎户巴图提供素材:“识别冰裂信号”“雪地寻水源”“驯虎基本口令”,李夫子用白话写成:“冰面见蛛纹,速离莫停留;雪下有青草,下挖三尺见水源。”
教材每页左侧汉文、右侧蒙文,疑难处附 “图解”(用木刻版画展示),如 “界碑” 二字配湖心界碑插图,旁注 “汉蒙藏三文刻碑,示疆土分明”。脱脱审阅初稿时赞道:“不学空文,只教实用,这才是白虎城的好教材。”
为辅助教学,李夫子与工匠们制作了系列教具。“蒙汉识字牌” 用松木制作,一尺见方,正面刻汉文,背面刻蒙文,字上涂红漆(醒目),边缘磨圆(防划伤学子)。“一套三十张,从‘日月山水到‘车马牛羊,” 李夫子演示,“每日教三张,学子认读后互考,记得牢。”
算术教具 “算筹盒” 内置竹制算筹(分黑白两色,黑代五,白代一),配木盘(刻方格,便于摆算)。帖木儿教蒙古学子时说:“算羊数用白筹,算粮草用黑筹,摆对格子就不会错。” 生存知识教具更具特色:“冰裂标本”(嵌入木盒的冰层样本,标裂纹类型)、“草药图谱”(压干的草药贴在布上,注汉蒙名称与用途)。
课堂用 “板书板” 为双面设计:一面刷黑灰(用锅底灰混合桐油),可写汉文;一面刻蒙文凹槽(用粉笔填色),反复使用。李夫子特意制作 “奖惩牌”:木雕虎形牌(奖)、木刻兔形牌(惩),挂在学堂墙上,激励学子勤学。
脱脱定下 “德才兼备、双语娴熟” 的选聘标准,从白虎城各族中选出四位教师。汉儒李夫子(曾任儒学提举司助教)教汉文与经史,他强调 “因材施教”:“汉人子弟先学《论语》选段,蒙古子弟先学蒙文译经,再互教互学。” 蒙古文吏帖木儿教蒙文与算术,他编写《蒙文速记法》,用简单符号辅助记忆。
实用技艺课由两位 “通才” 担任:水工刘河教 “寒地水利”(讲解水渠与冰融知识),猎户巴图教 “山林生存”(识别兽迹、制作简易工具)。脱脱为教师们立 “教规”:“不体罚学子,不偏待各族,教学需‘讲清、练会、能用,每月考校,优者奖粮五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李夫子与帖木儿起初教学方
第722章 学堂初立[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