栓用手指抚摸刻痕:“深度够了,但边角要修圆,免得割伤读碑人。” 工匠们用细锉打磨字口,使笔画圆润却不失棱角。三文刻毕,整座碑身如铺锦绣,三种文字在阳光下各显神采,却又浑然一体。
碑顶虎头由李老栓亲自动手,他先在石上画虎头轮廓 —— 虎目圆睁(直径一尺),虎口微张(露四颗獠牙),鬃毛向两侧飞扬(象征风雪),虎耳内侧刻忍冬纹(汉地纹样,取 “坚韧” 意)。“这虎不是凶虎,是镇虎,” 李老栓对徒弟说,“眼神要威而不怒,显守护之意。”
浮雕用 “分层凿法”:先凿出虎头大体轮廓(深五寸),再细化五官(眼窝深凿,鼻骨突出),最后刻鬃毛(用斜凿剔出层次感)。每凿一下都参考使虎部落的虎皮标本,确保虎纹走向自然。有次刻到虎目,李老栓停锤:“虎目要留白,用石之原色,方显炯炯有神。” 遂保留石面本色,不做额外雕琢。
浮雕完成后,帖木儿带来使虎部落首领巴图验收,巴图抚着虎头感叹:“这虎有魂!像部落最老的那头神虎。” 他取下腰间虎骨佩饰,轻叩虎头:“愿虎魂护碑,冰海不枯,界碑不倒。” 李老栓闻言,将巴图的话刻在碑侧(小字蒙古文),让部落心意与碑文共存。
立碑前需筑 “万年基”—— 在湖心岛预设位置挖三丈见方、两丈深的基坑,底层铺三十层松木(防腐处理,用沥青浸泡),中层填碎石与石灰糯米浆(元代 “混凝土”),上层用青石板铺成 “八卦形”(增强承重均匀性)。周显命士兵夯土:“每铺一层夯三遍,直到木夯反弹有力。”
地基中央埋 “镇石”—— 一块刻满梵文咒语的陨石(从西域传入,部落视为神物),罗桑坚赞诵经祈福:“愿大地之力托此碑,永镇北境。” 地基凝固七日后方可立碑,期间每日测沉降:“仅下沉半寸,符合‘寸沉标准。” 周显在《地基考》中写道:“冻土筑基,需借石灰之力拒水,松木之性抗冻,方保千年不陷。”
立碑前一日,工匠们在地基上摆滚木,碑体两侧系缆绳,三百名士兵分四角待命。李老栓检查所有工具:“绞车轴要涂牛油,缆绳接口需缠铁环,万无一失。” 冰海的月光下,界碑静静卧在滚木上,等待次日的庄严时刻。
至元三十一年秋分日,立碑仪式在湖心岛举行。萧虎、拔都亲率汉、蒙古、使虎部落、吐蕃代表登岛,士兵列阵如墙,使虎部落的驯虎伏于碑侧(系红绸,显温顺)。祭坛摆三牲(汉地牛、蒙古羊、藏地青稞酒),柏枝燃起的青烟直上云霄,与冰海雾气交融。
辰时三刻,拔都挥令:“起碑!” 绞车转动,缆绳绷紧,三十万斤的界碑缓缓升起,士兵们齐声喊号:“一、二、稳!” 李老栓在旁用竹竿校正垂直度:“左偏一寸!右缆加力!” 半个时辰后,碑体垂直落入地基,工匠立即用楔子固定,灌石灰浆封缝。
立碑后行 “三献礼”:萧虎献汉文祝文(“维此秋分,立碑定界,冰海为池,永固疆土”),拔都用蒙古文宣誓(“以长生天之名,护此界碑,违者必遭天谴”),罗桑坚赞诵藏文祈福(“愿三宝加持,人畜兴旺,风雪不侵”)。使虎部落首领巴图则献上虎皮,铺于碑座:“虎族与碑同守北境。”
仪式后,耶律文向各族民众解读碑文:“‘虎啸北境显军威,‘冰海为池明地理 —— 贝加尔湖如城池之池,界碑为池岸,北境疆土以此为界,清晰可辨。” 他指着蒙古文:“帖木儿书记官写的‘永固二字,蒙古语意为‘石上之誓,与汉文同义。”
罗桑坚赞补充藏文深意:“藏文‘护界二字含‘慈悲守护意,非武力征服,乃共护安宁。” 巴图虽不识文字,却懂虎头碑的寓意,对部民道:“碑在如虎在,以后打猎、放牧,见碑就知是咱们的地界,外人不可乱闯。”
萧虎在碑侧立《界碑释义碑》(小碑,刻汉蒙双语),详解碑文由来与边界范围:“东至勒拿河,西至叶尼塞河,南至贝加尔湖岸,北至冻土带,皆属元境。” 这解读让界碑从冰冷的石头变成人人能懂的疆土符号。
立碑后,拔都与萧虎定下守护规矩:湖心岛设戍卒十名(汉三、蒙古五、使虎部落二),每日清扫碑体,每月初一祭碑(汉地献酒、蒙古献奶、部落献兽骨);每三年由军器坊检修碑文,补刻风化处;商队、牧民途经需向碑行礼(不下跪,行鞠躬礼)。
周显命人绘制《界碑方位图》,标注至各部落的距离(“距使虎部落营地五十里,距蒙古千户所百里”),图中界碑用朱笔标出,附《守护章程》(汉蒙双语)。脱脱将界碑拓片分送大都、西域、吐蕃:“让天下知北境有此碑,疆土分明,不容侵犯。”
秋分的夕阳照在界碑上,三文同辉,虎头如生。李老栓望着自己雕琢的作品,对徒弟说:“咱石匠留不下名字,但这碑能留千年,比啥都强。” 冰海的浪涛拍岸,似在回应这跨越民族的盟约,界碑的影子投在冰面上,如同一道永不磨灭的疆土印记。
喜欢。
第706章 湖心界碑[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