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器坊角落,鞋匠李三正用虎骨(使虎部落送来的虎骨边角料)制作防滑鞋。他先将虎骨放入沸水煮三日,去除骨髓与油脂,再用锯子锯成半寸长的骨钉,钉头磨成三棱形(增强防滑),钉尾钻孔穿麻绳。学徒小宝好奇:“师傅,用牛骨不行吗?非要虎骨?” 李三敲他脑袋:“虎骨密度高,冻不裂,牛骨遇冷易脆,会断。”
鞋底用三层牛皮叠加,纳线时每寸缝八针(比寻常布鞋密一倍),骨钉按 “前掌七钉、后跟五钉” 的布局嵌入,钉尖露出半寸,形成防滑齿。李三将鞋绑在木板上,在结冰的水缸上测试:“滑行距离比普通布鞋短一半,陡坡上不打滑!” 他又在鞋内垫羊毛毡,鞋面缝上兔毛边:“脚暖了全身不冷,这鞋要让士兵在冰上如走平地。”
鞋成后送拔都查验,拔都穿着在结冰的演武场快走、跳跃,鞋钉牢牢抓冰,他笑道:“李鞋匠,这鞋比草原的马靴还稳!赏银十两,要赶制两千双,北征前务必完工。” 李三磕头谢恩,回坊后连夜组织鞋匠赶制,骨钉敲击声与纳线声彻夜不息。
首批十套寒甲制成后,周显选在雪夜进行实战测试。十名士兵穿戴寒甲,在零下二十度的演武场完成 “骑射、刺杀、攀爬” 等科目,甲胄在雪地反光,虎皮与银甲相映,宛如雪原猛虎。士兵张三射箭时发现:“左臂甲片太紧,拉弓受限。” 周显立即记在《测试册》上:“左臂甲片加宽三寸,关节处改用活页连接。”
另一士兵李四攀爬冰墙后报告:“腰部甲片摩擦后背,出汗后锦絮结块。” 周显命工匠在后背加缝棉布隔层:“用透气的麻布,让汗能蒸发。” 测试持续三个时辰,士兵们鼻尖冻红,却无一人喊冷,甲内温度比穿普通甲高近十度。“最冷的是手指,” 有士兵建议,“若能给手套加骨钉就更好。” 周显当即采纳,命李三加制防滑手套。
拔都与萧虎亲临观试,见士兵在雪地里动作灵活,箭无虚发,拔都抚甲赞道:“这甲既能保命,又能杀敌,周监造有功!” 萧虎却指出:“甲尾太短,后腰露风,需加长五寸,缀上虎皮裙。” 细节的打磨,让寒甲从 “能用” 变成 “好用”,每处调整都凝结着士兵的实战经验。
寒甲需月产五百套,军器坊按 “流水线” 分工:甲片锻造、蜀锦絮填、虎皮缝合、总装调试四组并行,每组设工头负责质量。锻甲组赵五带领铁匠每日出甲片三千片,验甲工用卡尺检查厚度,不合格的立即回炉;絮填组妇女们每日絮蜀锦五十斤,确保每处厚度均匀;缝合组用鱼鳔胶与丝线双重固定虎皮与甲片,牢不可破。
物资调度由耶律铸统筹,蜀锦不足时调汉地棉布补充(外层仍用蜀锦,内层混棉),虎皮短缺则用豹皮替代(防护性稍次但保暖相当),骨钉用尽时暂用牛角替代(待虎骨补充后更换)。他每日巡查各坊,在《量产册》上记录进度:“甲片合格率九成五,日产量达标,可如期完工。”
军器坊外,运送材料的车马络绎不绝,驿卒、部落使者、工匠家属交织成繁忙的景象。有老工匠对徒弟说:“咱造的不是甲,是北征弟兄的命,更是漠北的安宁,半点不能差。” 这份责任感,让寒甲的每片甲、每根线都饱含匠心。
北征誓师前三日,演武场开始布置:旗杆竖起三丈高的黑狼旗与 “忠勇” 旗,坛前摆着祭天的牛、羊、马三牲,寒甲按军阵排列,甲胄在阳光下泛着冷光,虎皮甲在风中微动,宛如蛰伏的虎群。文吏们书写誓师文,工匠们检修礼器,士兵们擦拭寒甲,连驯虎都被梳洗干净,系上红绸,准备参与仪式。
拔都的亲卫长帖木儿检查祭品:“三牲需用纯色,牛要黑牛,羊要白羊,马要白马,祭天需心诚。” 萧虎则命人在坛侧立《北征誓师碑》,刻出征将领与士兵的名字:“让弟兄们知道,他们的功绩会刻在碑上,流芳百世。” 坛下的士兵们互相整理寒甲,比试谁的甲更亮、谁的鞋钉更尖,士气高涨如烈火。
誓师前夜,周显最后查验甲胄,见每套甲都按士兵身形调整妥当,骨钉鞋摆放整齐,他对军器坊众人道:“明日誓师,这些甲要让漠北知道,咱们的弟兄不是风雪能挡的!” 坊内灯火通明,映着工匠们疲惫却自豪的脸。
至元三十年冬月初八,北征誓师大典在雪后初晴的演武场举行。三万士兵着寒甲列阵,虎皮甲在阳光下金光闪闪,骨钉鞋踏在雪地上无声(防滑效果显着),驯虎列于阵前,虎啸声震雪原。拔都与萧虎登坛,玄色朝服与银甲寒衣相映,坛下军民屏息以待。
萧虎先读誓师文:“北境风雪寒,胡虏窥我疆,今携寒甲锐,誓保北境安……” 声音沉稳有力,传入每个士兵耳中。拔都接过金刀直指北方:“弟兄们,穿萧公造的暖甲,踏李匠做的稳鞋,这北征必胜!破敌者赏牛羊千头、良田百亩,战死的入英雄冢,子孙免税!” 士兵们举刀高呼:“必胜!必胜!” 声浪惊起雪地里的飞鸟。
脱脱穿着特制的少年寒甲,站在拔都身侧,他按萧虎所教,将誓师文译成蒙古语,确保每个部落士兵听懂。仪式最后,拔都与萧虎共饮马奶酒,酒洒雪地,寓意 “以血荐雪原”。寒甲列阵的军容、震天的誓言、雪原的虎啸,交织成北征前最壮阔的图景 —— 这不仅是出征的仪式,更是汉蒙协作的宣言,权谋藏于甲胄的寒光中,安宁系于士兵的脚步下。
喜欢。
第701章 寒甲初锻[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