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命中,” 这既是表功,也是对萧虎支持的认可。按盟约 “互为犄角” 的约定,前线战况需及时通报,而用战利品残骸作证,更显诚意。李铁牛也附上工匠报告:“炮械损耗轻微,仅三门炮架需加固,石弹充足,可支持后续攻城。”
信使出发前,拔都亲自斟酒送行:“一路加急,莫要耽误。” 这封捷报不仅是战况汇报,更是向后方传递信心 —— 有炮阵相助,西征军如虎添翼,也让萧虎在斡耳朵的地位更加稳固,毕竟这炮是他所赠。同盟的纽带,在胜战捷报中越发牢固。
接管木堡后,拔都立即组织大军渡河。十门炮阵分两批部署:五门留在南岸高地,警戒可能的援军;五门推进至北岸木堡,掩护渡河部队。李铁牛指挥士兵在北岸筑起临时炮位,用沙袋堆成掩体:“每炷香检查一次引信,确保干燥,” 河边湿气重,引信需裹油纸防潮,这是他从周显那里学的 “防潮诀”。
骑兵渡河时,按 “五十骑为波” 分批登舟,每艘船配三名弓箭手警戒。炮阵炮手则紧盯河对岸的密林,一旦发现异动便鸣炮示警 —— 火炮的轰鸣声传得远,比号角更能快速集结部队。帖木儿千户带着亲卫在河边巡视:“将军有令,谁敢扰乱渡河秩序,斩!” 士兵们动作迅速,舟船往来穿梭,秩序井然。
李铁牛蹲在北岸炮旁,用手指测量风向:“东南风转强,若需射击,准星得左移半寸。” 他对炮手们反复叮嘱:“炮是咱们的胆,也是萧公的脸,不能出半点差错。” 炮手们齐声应诺,擦拭炮身的动作格外仔细,仿佛在呵护稀世珍宝。
大军全部渡河用了三个时辰,夕阳西下时,拔都已在北岸扎营。木堡内的粮仓被清空,罗斯守军被编入辅兵队(搬运物资、修缮道路),瓦西里等贵族则被软禁,待战后押送回斡耳朵。拔都站在堡顶,望着渡河的大军如长龙般向罗斯草原延伸,对帖木儿道:“有炮阵在前,基辅城也指日可破。”
李铁牛正组织工匠拆解炮阵,准备随军机动。“每门炮拆成炮身、炮架、绳索三部分,” 他给士兵们分工,“炮身用两匹马拉,炮架用骆驼驮,绳索单独打包,” 这是军器坊研发的 “快速拆解法”,适应草原行军。拆解后的炮械被盖上防雨油布,绑在辎重车上,与粮草队保持五十步距离,确保安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脱脱带着亲兵检查渡河后的武器:“父亲,萧公送来的炮比罗斯人的投石机强十倍,” 他摸着炮身的虎纹錾刻,“这上面的花纹,和斡耳朵英雄冢的铜鹤一样精致。” 拔都笑道:“汉家工匠的本事,咱们得学,” 他望着暮色中的炮阵,“有这利器,你祖父当年未竟的西征大业,该由咱们完成了。”
第聂伯河渡的捷报很快传遍西征军,士兵们对镇北炮越发敬畏,行军时路过炮队,都会主动让路。有老兵摩挲着炮身的虎纹錾刻:“从前打花剌子模,攻一座城要填进去上千弟兄,如今这炮一响,城墙就裂,咱们的血能少流些了。” 这种对武器的信任,无形中提升了军心士气,连最畏战的辅兵都挺直了腰杆 —— 有炮阵撑腰,底气足了三分。
李铁牛带着工匠们每日检修炮械,炮膛里的火药残渣要用水冲洗,炮架的木栓要涂桐油防裂,连引信都要摊在阳光下晾晒。“萧公说,炮是‘国之利器,得像护眼睛一样护着,” 他对徒弟们念叨,“咱们手艺精一分,前线弟兄就安全一分。” 蒙古士兵看在眼里,对这些汉匠越发尊重,每日送来的马奶酒、烤羊肉,总是先给工匠们留一份。
拔都在军议时特意强调:“镇北炮是萧公所赠,也是咱们与斡耳朵盟约的凭证,” 他指着地图上的基辅城,“接下来的硬仗,还得靠它。” 将领们纷纷点头 —— 从前西征靠骑兵冲锋,如今多了炮阵攻坚,战术更灵活了。这种对 “同盟利器” 的认可,让术赤系诸王对萧虎的印象从 “汉地文吏” 变成了 “有实利的盟友”。
斡耳朵收到捷报时,萧虎正在英雄冢祭拜完颜雪。他展开拔都的信,指尖划过 “炮阵无坚不摧” 的字句,又看了看随信送来的石弹残骸,嘴角露出一丝笑意。耶律铸在旁道:“拔都在前线得势,咱们送炮既能助他西进,也能让他离不开咱们的支援。” 这正是萧虎的盘算 —— 技术支援是维系同盟的最好纽带。
萧虎当即命镇南司调二十门新铸的 “镇北加强型” 炮,配足火药、石弹,由周显亲自押送。“这批炮加了防滑纹,炮架用榆木(更耐潮湿),” 周显检查炮身时叮嘱,“罗斯多雨,引信要多带油纸包裹的备用件。” 他还附上《炮阵维护手册》,用蒙古文标注 “每日三查:查炮膛、查引信、查炮架”,确保前线能用好、护好。
送炮的队伍有五百甲士护送,携带萧虎的回函:“喜闻河渡大捷,新炮二十门已启程,助你破基辅。粮秣随后运到,望兄谨记盟约,共护漠北与西征通道。” 信中既表支援,又暗提 “盟约”,提醒拔都双方的利益绑定。这种 “援而有制” 的策略,让同盟在合作中保持平衡。
第聂伯河渡的炮声像长了翅膀,很快传遍周边的罗斯部族。有牧民跑回基辅城报信:“蒙古人有会飞的石头,一百八十步外能砸塌橡木堡,第聂伯河的瓦西里酋长已经降了!” 消息越传越神,有的说 “蒙古炮能喷火”,有的说 “石头里藏着魔鬼”,基辅城内人心惶惶,贵族们连夜讨论是否要南迁。
罗斯大公的使者快马加鞭赶往其他部族求援,却发现大家都怕了:“连瓦西里的木堡都守不住,咱们的土城更不行!” 这种对炮阵的恐惧,比蒙古骑兵的威名更具破坏力 —— 骑兵尚可躲,会飞的石头却防不住。拔都的谍报兵传回这些消息,他对脱脱笑道:“萧公的炮,没开火就先赢了一半。”
渡河后的西征军在北岸整军三日,拔都按 “炮阵在前,骑兵居中,辎重在后” 的阵型推进。十门炮每日清晨先于大军出发,占据沿途高地布防,待主力通过后再跟进,这是 “炮护行军” 战术。李铁牛根据地形调整炮位:“过沼泽地时,炮架要垫木板;翻山时,拆解成零件由骆驼驮运。”
士兵们渐渐摸索出与炮阵协同的节奏:遇可疑地形,先让炮阵试射探路;扎营时,炮阵守在营门两侧,与鹿角、壕沟组成三重防线。帖木儿千户感慨:“有炮在,连站岗都安心些。” 这种安全感转化为战斗力,大军推进速度比原计划快了两日。
行军途中,李铁牛开始教蒙古炮手简单的维护技巧:“炮膛积灰要擦,木栓松动要敲,” 他用蒙古语夹杂汉语演示,“引信太短会炸膛,太长敌人会跑。” 炮手们学得认真,有的用刀在炮架上刻下维护口诀,有的把李铁牛的话记在羊皮纸上。
一名叫巴特尔的蒙古炮手学得最快,他发现雨天炮身易滑,便用羊毛毡裹住炮架扶手,李铁牛赞道:“这法子比汉地的布条好用!” 两人还一起改良了装弹流程,将原来的六步简化为五步,节省了发射时间。汉匠的精巧与蒙古士兵的实用智慧结合,让炮阵的效率更高了。
夕阳西下时,大军在林间扎营,篝火旁,汉匠与蒙古士兵分食烤羊,李铁牛讲中原的火炮故事,巴特尔说草原的骑兵传奇。炮身的寒光映着跳动的火光,像在见证两个民族在战火中悄然生长的默契 —— 这或许比任何盟约文书都更坚实。
喜欢。
第694章 炮震河渡[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