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轻不重,“背盟者,天地共诛。” 坛下的萨满立即敲响羊皮鼓,诵起古老的盟誓祝词,声腔苍凉如风雪。
“诺 ——” 当耶律铸读完最后一句盟辞,坛下的百名甲士同时单膝跪地,右手按刀柄,左手抚胸口,齐声呼应。术赤系甲士的呼声响彻云霄,带着草原民族的雄浑;汉地甲士的回应则整齐划一,透着军旅的严整。两种声浪交织,在雪原上回荡三匝,这是向天地宣告同盟成立的仪式性呐喊。
帖木儿千户突然拔剑出鞘,将剑刃横在自己掌心,血珠滴入酒坛:“我等千户愿为盟誓见证,” 拔都的亲卫也纷纷效仿,鲜血染红坛沿。萧虎的甲士则取出随身携带的箭簇,将箭杆折断掷于坛下:“箭折则心折,” 示永不背盟。拔都看着这场景,对萧虎笑道:“你的人连表忠心都带着汉地的规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盟书签署在柏枝将尽时进行,萧虎接过耶律铸递来的狼毫笔,在汉文版盟书末端签下 “萧虎” 二字,笔力遒劲,墨色饱满 —— 他特意用了汉地的朱砂印泥,与蒙古文版的烟墨形成区分。拔都则用银刀蘸自己的血,在蒙古文版上画下狼首押记,血印边缘的毛边与他亲卫的押记完全一致,这是术赤系的家族防伪标记。
文吏们立即将盟书分为三份:正本两份,双方各执;副本一份,由耶律铸封存于防水铜匣,匣锁需萧虎与拔都的令牌同时开启。骑缝处烙上火漆,火漆印是 “漠北同盟” 四字,用蒙古文与汉文合铸,“此印由枢密院特制,” 耶律铸展示火漆模,“仿造者按谋逆罪论处。” 坛下的书记官们忙着抄写副本,墨汁在桑皮纸上晕开的速度都严格一致 —— 这是文书规范的细节。
柏枝燃尽时,双方的质子被引至坛前。拔都的长子脱脱年方十三,穿着锦缎小袄,腰间佩着迷你弯刀,虽年幼却站姿挺拔,他走到萧虎面前行礼:“愿在萧公帐下学汉地兵法。” 萧虎扶起他,解下自己的玉佩相赠:“此玉护你平安。” 另一边,萧虎麾下千户的次子赵勇,捧着祖传的弓箭交给拔都:“愿随拔都首领学西征战术。”
质子交换需 “三见礼”:见首领、见萨满、见文书吏。脱脱与赵勇在坛前互换信物,脱脱给赵勇的是狼牙符,赵勇赠脱脱的是竹制兵棋 —— 这是双方文化的初次交融。帖木儿千户在《质子册》记录:“脱脱入萧虎帐,赵勇入拔都营,” 附两人生辰八字,“非十年不得归,” 这是草原同盟最严厉的约束,质子在则盟约在。
两名甲士合力升起日月旗,旗面左日右月,日纹用金线绣成(汉地象征),月纹用银线绣成(蒙古象征),在风中展开时金光银辉交织。拔都指着旗面:“日月同辉,” 示汉蒙同存;萧虎补充:“缺一不可,” 这是盟约的精神内核。坛下的术赤系诸王与汉地文吏同时行礼,礼毕后共饮坛中剩余的血酒,哪怕是滴在毡上的酒液都要用手指蘸着饮尽 —— 示盟誓无余。
耶律铸命人将盟书正本装入楠木匣,匣外刻 “至元二十九年春?漠北同盟”,与虎首骨朵的木匣并排摆放。拔都突然大笑:“萧公可知,” 他凑近萧虎耳边,“乃马真后的人在坛外偷看,” 萧虎望向坛下人群,果然有个身影迅速隐入帐篷,“让她看清楚,” 他举杯道,“这盟约不是她能拆的。”
盟礼结束时,拔都的使者捧着骨朵木匣告辞,他的靴底沾着坛前的特殊泥土 —— 这是萧虎故意让人铺设的 “追踪泥”,含铁矿粉,可被磁石探测。帖木儿千户已悄悄跟上,记录使者的行踪:“若他绕道去乃马真后帐,” 必是传递盟礼细节。萧虎则接过耶律铸递来的纸条,上面写着 “拔都亲卫中有三人曾是乃马真后旧部”,他将纸条揉碎入袖,面上却不动声色。
坛下的文吏们正收拾盟书副本,其中一份被耶律铸做了手脚 —— 在 “战利品分例” 页角加了不起眼的墨点,“若副本泄露,” 他对萧虎道,“可凭墨点辨真伪。” 拔都上马离去时,突然回头道:“萧公的炮阵,” 需尽快送十门至边境,这是试探萧虎的诚意。萧虎颔首:“三日后启程,” 心中却已盘算:派周显的人随行,“防技术外泄。” 祭天坛的青烟渐渐散去,但盟誓背后的权谋较量才刚刚开始。
喜欢。
第683章 坛前盟誓[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