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9 章:东宫仪仗初备(至元二十七年?和林东宫仪卫司)
和林东宫仪卫司的廊下挂满仪仗图谱,耶律铸与汉人礼部侍郎张晋正核对《东宫仪仗规制》,按《元史?礼乐志》“幼主仪” 标准:仪仗设三百六十人,蒙古怯薛与汉人仪卫各半,“蒙古卫士掌护驾,” 耶律铸用朱笔圈注,“汉人仪卫司仪仗器物,” 需严格依 “三尺六分” 间距排列。仪卫司的青砖地面刻着仪仗队列线,每线间距三尺六分,与文献记载严丝合缝。
筹备团队按 “左蒙右汉” 分工:蒙古千户孛鲁合负责驼铃、狼首旗等草原仪仗,他带来祖父传下的《蒙古仪卫旧谱》;汉人将作监丞周显掌编钟、朱漆戟等汉式器物,参照《宋会要辑稿》的东宫仪制。萧虎亲临督查:“仪仗需体现皇孙身份,” 既不可僭越皇帝仪制,“又需显储君威严,” 狼首纹与虎纹的排列 “每三丈一交替,” 象征 “宗王辅政,虎臣护佑” 的权力格局。
仪卫司的工坊内,工匠们正打磨仪仗器物:蒙古式驼铃的铜铃刻狼首缠枝纹,铃舌含漠北铁矿粉,摇动时声如 “黄钟律”,与《授时历》记载的 “仪卫钟声” 标准一致;汉式编钟共十二枚,钟体铸 “东宫” 篆字,钟架雕云纹,与北宋《大晟乐》的编钟制式一脉相承。“狼首纹需朝左,” 孛鲁合对工匠道,蒙古礼仪尚左,“虎纹朝右,” 合中原 “右文” 传统,两者间距三尺六分,误差不超半寸。
朱漆戟的戟刃含锡量三分,既保证锋利又防锈蚀,戟杆髹红漆,每尺缠明黄绦带,与《元史?舆服志》“东宫戟制” 完全吻合。仪仗中的日月旗用三色彩缎:蒙古青、汉地赤、西域白,旗面狼首纹与虎纹交替,旗边缀小铜铃,“行进时铃响需同步,” 周显用漏刻计时,确保每步铃响间隔一致 —— 这是仪仗整齐度的关键指标。
蒙古乐师帖木儿(非叛党)与汉人乐官李延年在仪卫司排练,蒙古驼铃的节奏需与汉式编钟的 “宫调” 合拍。“驼铃每响三次,” 帖木儿用羊骨板打节拍,编钟需应一声 “黄钟”,“这是至元二十五年定的‘蒙汉合律,” 比单纯蒙古长调更显庄重。乐师们用 “律管” 校准音高,蒙古驼铃的音高对应 “太簇律”,编钟对应 “黄钟律”,两律相差小三度,合奏时形成和谐共鸣。
排练中发现编钟音准微偏,李延年立即用锉刀微调钟体,“每锉一分,音高升半律,” 他参照家中祖传的《乐律精义》,确保与大都太庙的编钟音准一致。帖木儿则调整驼铃的铜舌重量,“重一钱则音低半分,” 经十次调试,终于达成 “铃钟相和” 的效果。乐谱用三语记录:蒙古文记节奏,汉文记音高,波斯文记演奏技法,存入仪卫司的 “乐律库”,库锁为磁石结构,需双钥同开。
仪卫司的校场用白灰画线,三百六十名仪仗队员按 “五行八列” 排列,每人间距三尺六分,列距五尺,与《东宫仪仗图谱》的标线严合。蒙古怯薛着皮甲,持狼首矛,立于左列,甲胄的狼纹朝向北方;汉人仪卫穿绛色袍,执朱漆戟,立于右列,衣纹的虎纹朝南,形成 “北狼南虎” 的对称格局。
“行进时步幅需三寸,” 仪卫指挥使那拉珠尔口令洪亮,用木尺测量队员脚步,“每步抬脚高度一致,” 袍角摆动幅度不得超过一寸。演练中发现蒙古队员步幅偏大,汉人队员步幅偏小,耶律铸立即调整:“蒙古队每步减半寸,” 汉人队增半寸,“以中间线为基准,” 确保队列整齐。校场边缘设 “标竿”,竿顶悬红绸,队员需目视标竿行进,避免队列歪斜 —— 这是从西域仪仗术借鉴的 “目视校准法”。
萧虎在东宫正殿检视仪仗陈设,狼首旗与虎纹旗分列殿门两侧,旗高八尺一寸,比皇帝仪仗矮一尺,符合 “储君降一等” 的规制。“狼首象征黄金家族正统,” 他对忽必烈道,旗穗用蒙古蓝,“虎纹代表辅政大臣护卫,” 穗用汉地黄,“两者并列不分高下,” 体现忽里台决议的 “宗王与虎臣共治” 原则。
仪仗中的 “节钺” 更具深意:节柄刻蒙古文 “皇孙”,钺刃铸汉文 “承命”,节钺交汇处嵌磁石,与萧虎的虎符贴近时微微共振 —— 这是 “君臣相协” 的隐秘象征。忽必烈轻抚节钺,问:“为何不用纯金装饰?”&
第639章 东宫仪仗初备[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