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或墨笔写 “否”,文书需折叠成虎纹样式投入绢布票箱。王恽投完票后展示空笔:“朱墨已尽,无可改易。” 监票的汉人吏员与蒙古怯薛共同计数,蒙古票统计:二十七狼首木牌,十五黑石;汉人票:二十一朱笔,九墨笔 —— 双制表决结果均显示方案通过,耶律铸当场宣布:“折中案即刻生效!”
监票团队由蒙古怯薛与汉人吏员组成,各三人,分掌 “验票、唱名、记录”。蒙古怯薛用银质探针检查票箱,确保无暗格,探针含银量九成,刻 “监” 字;汉人吏员核对票数与人数,用算盘实时统计,算盘珠为牛角制,刻汉蒙数字。每轮表决后,双方监票员需在《监票册》共同签字,蒙古文签左侧,汉文签右侧,骑缝处盖 “忽里台监票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一次表决中,汉人吏员发现蒙古票箱多一块黑石,立即要求复核,怯薛用磁石检测发现是仿制品 —— 黑石底部无 “忽里台” 暗记。经核查,是落选千户的家奴混入帐内投假票,监票团队按《会议则例》将家奴杖二十,千户罚俸一月。“双监制就是防单方舞弊,” 萧虎对监票员道,这次事件更坚定了 “蒙汉共监” 的必要性。
粮道修缮议题引发新争议:蒙古千户主张 “优先修草原驿路”,汉人路府官坚持 “先修中原官道”,双方票数接近,难以通过。萧虎启动 “双族调解”:选三名资深蒙古千户与三名汉人老臣组成调解组,在侧帐会商,帐内备双语《驿路图》与《修缮成本册》,蒙古文册记骆驼运输费,汉文册记民夫工钱,成本核算标准一致。
调解组用 “利弊加权法” 分析:草原驿路关乎军运,权重六成;中原官道关乎粮运,权重四成,最终达成 “每月各修十里” 的协议。协议需双语书写,蒙古文部分强调 “军运优先时可调拨民夫”,汉文部分注明 “粮运紧急时可征调驼队”,双方代表签字时,蒙古千户用狼血印,汉人用朱砂印,印鉴并列无分高下 —— 这成为争议处理的范例。
国史院的史官在帐侧实时记录,用 “左蒙右汉” 的册页:蒙古文记录按 “发言顺序”,汉文按 “议题分类”,每段记录末尾标对应时间,精确到 “辰时三刻”“巳时一刻”。记录需经发言人核对,蒙古千户用狼毫笔在蒙古文部分画押,汉人路府官用朱笔在汉文部分批注 “属实”,确保记录无偏差。
例会结束后,记录册与表决票、议题文书汇编成《月例忽里台档》,用磁石装订,分三份存档:宗正府存蒙古文正本,中书省存汉文正本,国史院存双语副本。档册封面用紫檀木,刻蒙汉双语 “至元二十七年某月档”,锁具为 “三钥制”,需萧虎、耶律铸、王恽共同开启 —— 这是防止篡改的终极保障。
运行半年后,忽里台例会的议题通过率稳定在七成,牧场纠纷同比下降四成,粮道修缮进度提前两月,税赋调整更贴合实际。蒙古千户阿古拉在会后对萧虎道:“双语辩论让我们知汉地难处,” 不再固执旧例;汉人路府官李谦也感慨:“理解了草原‘牲畜为本的重要性,” 政策更接地气。
例会还成为发现人才的平台:汉人路府官赵矩因粮道测算精准被提拔,蒙古千户帖木儿(非叛党)因调解争议得力获增牧民。耶律铸在《例会效能分析》中指出:“双制表决确保公平,” 双语沟通减少隔阂,“这比单纯的命令更有效,” 这是忽必烈亲政前政务稳定的关键。
萧虎将月例忽里台的制度写入《双纹大扎撒》“议事篇”:“每月初一召开例会,” 蒙古千户与汉人路府官按 “左右” 分列,“议题需双语宣读,表决用双制,” 监票需蒙汉共监,每款都附《会议则例》细则。修订后的法典刻碑立于议事帐前,碑阳刻蒙古文,碑阴刻汉文,碑顶刻议事槌图案 —— 象征制度的权威性。
忽必烈亲临观摩例会后,在《东宫阅政录》批注:“忽里台月会需坚持,” 这是 “知民情、顺民心” 的良策。和林的暮色中,议事帐的烛火与符牌库的微光交织,每月一次的忽里台例会不再是单纯的议事,而是蒙古草原与中原农耕在制度层面的深度融合,就像帐内的双语文书,虽文字不同,却共同书写着大元的治理篇章。
喜欢。
第637章 忽里台例会[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