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631章 粮道护航[2/2页]

巴图虎 青灯轻剑斩黄泉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截狼首符喊:“我们是塔塔儿部的人!” 他冷笑一声,虎符掷出砸中其手腕:“叛部余孽,” 也敢用伪符?甲士们一拥而上,将残余盗匪擒获,搜查发现他们的麻袋与粮队的样式相似,显然想冒充粮队混过关卡。
     粮队在中途驿站晾晒粮食,麻袋被逐一解开,粟米摊在苇席上,厚度不超过三寸,每两个时辰翻动一次。粮队的老管事用手插入粟米,感受湿度:“戈壁夜晚结露,” 需用帆布盖粮,“但正午需晾晒,” 防止霉变。他的《保粮册》记录每日的温湿度,清晨露水重时标注 “湿度六成,需通风”,正午干燥时写 “湿度三成,可暴晒”,与《农桑辑要》的 “粟米保藏法” 完全吻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虎卫营的甲士协助驱赶飞鸟,驿站的狗也被拴住,防止踏践粮食。对于少量受潮的粟米,老管事下令单独存放,“可熬粥给护兵食用,” 不得混入好粮。他检查麻袋的磨损情况,发现有五袋底部磨破,立即用备用麻布缝补,缝针的间距为半寸,“针脚要密,” 他对粮夫道,“漏一粒米,” 都可能引来盗匪。这些保粮措施虽繁琐,却确保了抵达漠南时,粮食损耗率不足百分之一。
     被俘的盗匪在驿站受审,首领供认是帖木儿的亲信指使:“他说‘劫了粮,漠南军镇必乱,” 萧虎就能被追责。耶律铸派来的密使恰好赶到,带来和林的消息:乃马真后在上都仍与旧部联络,“他们想借粮道受阻,” 散布 “萧虎失职” 的谣言。萧虎在《审案录》上批注:“粮道护航不仅是护粮,” 更是粉碎叛党阴谋,“需将盗匪供词快马送和林,” 让忽里台知晓叛党未绝。
     他下令加强戒备,每队护兵增加巡逻次数,夜间点燃篝火,火光照亮粮车的狼首虎纹,形成威慑。驿站的官员也收到密令:“严查过往行人,” 凡携带狼首符者需仔细核验,“发现可疑立即扣押。” 这些措施让粮道的气氛骤然紧张,甲士们的甲胄始终不解,弓弦时刻绷紧,一场看似简单的护航,实则是与叛党余孽的暗中较量。
     粮队行至塔塔儿部归顺的牧地,部落首领阿勒坛带着牧民送来鲜奶和羊肉。“按萧大人的安抚令,” 阿勒坛对那拉珠尔道,牧民们自愿充当向导,“前面五十里有片沼泽,” 需绕行东侧山道。他的儿子骑着小马,帮粮队驱赶靠近的牛羊,虎卫营的甲士则回赠少量茶叶和布匹 —— 这是草原上的交换礼节,也体现了安抚政策的成效。
     阿勒坛悄悄告诉萧虎:“帖木儿的人曾来拉拢我,” 许以牛羊,“但我知叛党必败。” 他指认牧地边缘的几顶毡帐,“那是观望的摇摆户,” 萧虎命虎卫营加强监视,却不动他们,“逼得太紧,” 反而会把人推向叛党。这种恩威并施的策略,让粮队在归顺部落的地界内通行无阻,牧民们甚至主动通报可疑动静,成为粮道安全的隐形屏障。
     粮队抵达漠南军镇后,萧虎立即总结护航经验,制定《粮道护航规程》:“每百里设一站赤,” 验粮需三人联审,“护兵与粮夫的比例为一比三,” 标识需每月核验一次。规程用蒙汉双语刻碑立于军镇粮仓,碑阴刻 “盗粮者斩”,碑侧附粮车、标识、验粮工具的图样,“让后来者有章可循。” 漠南军镇的将领对规程赞不绝口:“有此制度,” 粮道再无后顾之忧。
     宗正府将《规程》抄送各行省,伊尔汗国的商队也索要副本,“可借鉴用于西域商路护卫。” 萧虎特别强调 “军民联防” 条款:沿途部落协助护粮者,“可减免半年赋税,” 窝藏盗匪者,“连坐三族。” 这些规定将粮道护航从临时措施变为长效制度,既保障了军粮供应,也巩固了对草原部落的控制,一箭双雕。
     当最后一辆粮车驶入漠南军镇,镇内的守军列队迎接,甲胄的反光与粮车的标识相映成辉。军镇将领验看《粮运单》和粮食质量后,与萧虎共同在《交割册》上画押,册页的骑缝处盖军镇印与虎卫营印,形成完整凭证。粟米入仓时,镇内的鼓乐手奏响《军乐》,护粮的虎卫营甲士虽疲惫,却难掩自豪 —— 他们不仅护了粮,更挫败了叛党的阴谋。
     萧虎站在军镇的城墙上,望着返回和林的空粮车,车侧的狼首虎纹在夕阳下依然清晰。这次护航证明:只要制度严密、军民同心,再长的粮道也能畅通无阻。和林的密信传来,忽里台大会对他的护航成效赞誉有加,忽必烈在东宫也听闻了粮队的故事,对 “虎臣监国” 的信任又深了一分。粮道上的车辙印与甲士的马蹄声,共同谱写了忽必烈亲政前边疆稳定的序曲。
    喜欢。
  

第631章 粮道护航[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