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537章 文运昌明[2/2页]

巴图虎 青灯轻剑斩黄泉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p;当朱墨套印的《蒙古秘史》汉译本送达江南,士绅们在 34;十三翼之战34; 的描写中看到草原版 34;巨鹿之战34; 的壮阔;而在漠北斡耳朵,《论语》蒙译本将 34;己所不欲34; 译为 34;???? ???? ????? ????(勿施于人)34;,成为牧人新的处世准则。最具象征意义的是《华夷一统志》的编纂,舆图上每个斡耳朵旁都注有汉地物产,每座汉地城池侧必记蒙古风俗,蒙汉双语的对照如同文明的经纬线,将大元帝国编织成密不可分的整体。
     大都钟鼓楼的勾栏瓦舍里,新排杂剧《胡汉和亲》正在上演。汉族伶人扮演的蒙古公主手持马头琴,以汉语唱草原长调:34;蓝蓝的天空是父亲的汗帐,滔滔的黄河是母亲的乳汁。34; 蒙古艺人身着襕衫饰演汉地书生,用蒙语吟诵唐诗:3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34; 当唱到 34;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34;,台下蒙汉观众击节应和,掌声盖过锣鼓 —— 这一刻,语言的界限被旋律打破,共同的情感在勾栏中流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琉璃厂书画铺中,汉地画家赵孟頫的《秋郊饮马图》与蒙古画家阿尔达的《汉地江南》并挂中堂。前者以水墨皴法勾勒蒙古马的剽悍,鬃毛间暗藏《蒙古秘史》的畏兀儿文字;后者用油画技法描绘江南烟雨,朦胧中露出几顶白色斡耳朵。萧虎特意将这两幅画挂在枢密院迎宾馆,让往来使者看到:大元的画笔,既能绘草原的苍劲,也能摹汉地的灵秀,正如大元的文统,从来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兼容并蓄。
     当察合台系宗王派使者弹劾 34;汉学乱俗34;,萧虎在忽里勒台大会上展开太祖时期的文书:34;诸位可记得,太祖爷曾对塔塔统阿说 39; 朕亦能教汝等为好人 39;?34; 他指向忽必烈案头的《蒙古字韵》,34;如今我们用蒙古文译汉籍,用汉字记蒙事,正是践行太祖爷的遗志。当年蒙古骑兵横扫欧亚,靠的不仅是弯刀,更是容纳百川的胸怀。34;
     汉地士绅的担忧则在科举。当得知蒙古子弟也能考汉地进士,江南大儒吴澄上书:34;恐胡风乱我儒雅。34; 萧虎却让蒙古进士身着汉服拜谒孔庙,同时让汉地进士参加蒙古祭天仪式:34;真正的儒雅,是 39; 君子和而不同 39;。34; 他命人在国子监立碑,正面刻《孝经》蒙文,背面刻《大扎撒》选段,让两种文明的箴言日夜相对,正如大元的朝堂,蒙汉大臣并肩而立。
     回历 693 年,伊利汗国的使者带来波斯学者的书信,恳请翻译大元典籍。萧虎命人准备《孙子兵法》蒙波斯文对照本,以及赵孟頫的书画真迹:34;告诉贵国,大元的文化,是草原的雄鹰与汉地的凤凰共舞。34; 当波斯使者看到《蒙古秘史》的波斯文译本,看到成吉思汗的传奇在阿拉伯半岛流传,他们终于明白,大元的文运,早已超越了地域界限。
     在高丽与日本,大元的科举制度与书院模式被效仿。高丽王宫的藏书阁里,《大元通制》的高丽文译本被奉为圭臬;日本京都的寺庙中,僧人对着《大藏经》的蒙汉译本参悟佛法。大元的文化,如同磁石般吸引着周边文明,形成以大都为中心的文化辐射圈。
     回历 695 年秋,萧虎站在翰林兼国史院的顶楼,看着大都城的万家灯火。虎贲书院的学子们正在进行蒙汉诗会,蒙古少年用长调吟唱汉地宋词,汉地学子以古筝弹奏蒙古民谣,两种声音在夜空中交织,形成奇妙的和鸣。他知道,大元的文运,已如磁石般吸引着四海之人,让草原与汉地在文化的共振中融为一体。
     腰间的双虎头符与胸前的翰林印玺轻轻相触,萧虎忽然明白:他推动的从来不是简单的文化融合,而是构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 —— 在这种形态里,蒙古的苍狼与汉地的神龙不再对立,而是共同守护着大元的天空。当蒙汉学子共同背诵 34;四海之内皆兄弟34;,当波斯商人用蒙古文记录汉地见闻,大元的统治,便在文化的土壤中扎下了最深的根基。
     远处传来更鼓之声,与草原的号角遥相呼应。萧虎望向太祖陵寝的方向,那里的磁石山在月光下泛着微光,仿佛在见证一个文明的崛起。他知道,自己穷尽半生所追求的,不是个人的权柄,而是让大元成为一个真正的文明共同体 —— 在这个共同体里,文化的力量,比任何刀剑都更强大,更持久。
     当最后一缕月光洒在《华夷一统志》的扉页,萧虎轻抚书页上的蒙汉双文,终于露出微笑 —— 这,就是大元的文运,这,就是他穷尽一生所铸就的文明基石。它不仅承载着草原的豪迈与汉地的儒雅,更预示着一个横跨欧亚的帝国,正在文化的普照下,迈向永恒的昌盛。
    喜欢。
  

第537章 文运昌明[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