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协调与沟通,确保各个部门之间的紧密合作。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达成每年10万亿千瓦时的发电量。
杨镜舟特别强调,如果能够成功实现这一目标,那么华国在未来将不再惧怕任何国家或组织的挑战。不仅如此,完成这一目标还将使华国在军事、生产和科研等多个领域超越美西方国家,其意义之重大,难以估量。
最高委员会对杨镜舟的计划书给予了高度的认可和赞赏。这些年来,杨镜舟凭借着他的卓越才华和创新思维,已经给他们带来了太多的惊喜和突破。
得到批准之后,杨镜舟成立了电力委员会,他任委员会主任一职,主要就是协调各个部门工作,王育良则是提拔为总工程师,负责全面的规划,技术,选人等具体事务,至于参会的电力系统领域的专家,教授,让王育良负责挑选,这也是他的第一个考验。
王育良挑选了十位专家进入电力委员会,分别是郑超,卢胜,冷明川,严兆铭,程继洲,沈伏安,高载波,吴启辉,谭兆峰,赵远输。
他们来自五湖四海的各个高校和研究院,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专业背景和研究领域。
其中一些人专注于高效率光伏材料的研究,比如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这种材料具有高转换效率和低成本的优点,有望在未来的太阳能发电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此外,海上风电和漂浮式风电也是他们的研究方向之一,这些技术可以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实现大规模的清洁能源发电。
还有一部分人致力于生物质能转化技术的研究,通过将生物质转化为电能或其他形式的能源,实现对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
在风光储一体化系统设计方面,他们也有着深入的研究。通过将风能、太阳能和储能系统相结合,可以有效地解决间歇性问题,提高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核能创新领域,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和第四代核反应堆(如高温气冷堆)是他们关注的重点。这些新型反应堆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效率,能够更好地满足未来能源需求。此外,核聚变技术(如托卡马克装置、激光惯性约束)也是他们研究的方向之一,虽然目前还面临一些技术挑战,但一旦实现突破,将为人类提供几乎无限的清洁能源。
最后,电力电子与装备创新也是他们的研究领域之一。其中,宽禁带半导体器件,如碳化硅(SiC)和氮化镓(GaN)器件,在变流器、变压器等电力设备中的应用,可以显着提升设备的效率和耐压能力,为电力系统的升级和优化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等等。
可以说王育良选择的人员最少都是有一技之长的,更何况他们还代表着华国各大院校,有了他们的加入,可谓是相辅相成的好事,电力委员会提供资金与平台,院校则是提供源源不断相关领域的人才,两者是1+1<2的效果,对彼此都是十分的有利。
喜欢。
第304章 万亿计划2[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