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的主流媒体,给裴瑜的事迹做了进一步的宣传。
这些媒体一听也很激动,这可是当下最需要的正能量故事啊!没过几天,裴瑜的名字和照片再一次铺天盖地地出现在各大报纸上。
街头巷尾的报摊前,人们争相购买刊载她事迹的报纸,想知道她是怎么在日本赚大钱的;机关单位的宣传栏里,也贴满了关于她的报道。这已经不是裴瑜第一次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了。
人们评价一个人的成就,有一个逐步升级的过程。
一开始,如果这个人做了一件超出大家预料的事,比如年纪轻轻就取得了不错的学习成绩,大家会说:“这真是个人才啊。”
但如果她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优秀,而是把成就推到了一个常人根本想象不到的高度,比如做出了颠覆性的发现,达成了几乎不可能的目标,那人们就会改口称她为“天才”。
如果她不仅一次、两次,而是接连不断地打破人们的认知,把标准拉高到别人连想都不敢想的地步……那这时候,普通的词汇已经不足以形容她了,人们只能称她为“传奇”。对她来说,似乎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
在一直关注着她的校领导、老师、同学和报刊读者们看来,裴瑜似乎很有可能成为一个活着的传奇。
当裴瑜在京海一中初露头角时,大家只是把她当成又一个开窍比较晚的聪明人,在高中校内考试里拿到第一名,也不过是让她得到了“学习方法讲科学”、“进步速度确实很快”的评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但从全国奥林匹克数学冬令营开始,事情变得有些让人看不透了,她这个半路出家的竞赛选手,打败了全国的顶级聪明人,拿了冬令营的金牌,让学校脸上有光。接着,她又参加了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一举拿到了华国的第一枚金牌,让所有华国人都为之自豪。
事情发展到这里,全国的高校师生已经把裴瑜当成了数学和经济学术之路上的佼佼者,大家都相信裴瑜总有一天能够在科研领域上有很大的成就。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这次裴瑜去了日本之后,居然又用了很短的时间,就赚到了数百倍于本金的投资收益,连欧美人都心甘情愿借钱给她参与投资……从这时候开始,大家似乎就有些不知该如何对待裴瑜了。
裴瑜在金融衍生品市场里大获成功,这里体现出的素质并非只有她很会研究数学和经济学问题这么简单,世界上的学者多如牛毛,可是能靠理论知识战胜资本市场的学者少之又少。
等裴瑜的姐姐裴妮在《华国青年报》上看到这份报道的时候,简直要气坏了。她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个妹妹怎么那么自私,会读书会赚钱又有什么用,宁愿把钱白白送给国家,也不多寄点钱给自己。
裴母看裴妮双眼狠狠地盯着报纸,怕裴妮怪妹妹没有接济家里,解释到:“裴瑜去燕京读书之前,本来也想多留点钱给家里,是长辈们主动拒绝的。这笔钱在裴瑜手上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而且好歹也是鲍老爷子单独奖励给她的钱,我们要是拿了说不过去。”
这个理由完全无法说服裴妮,她只是盯着报纸,过了好一会儿才把报纸合上,心里对这个妹妹又多了一个疙瘩。
喜欢。
第230章 活着的传奇[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