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大入学前后的成绩和荣誉,也在报道中被一并提及。
结合这个年代国人对老外评价的重视,这条新闻一经报道,立刻在很大的范围里引起了讨论。
“你们看到了吗?今天的《经济参考报》!”北大经济系的研究生李明华拿着报纸,兴奋地跑进宿舍,“咱们学校的裴瑜又上报纸了!”
“什么?让我看看!”室友们纷纷围过来。
“这标题写的……‘戳破日本经济复苏幻象,这口气够大的。”
“不是口气大,你看内容,”李明华指着报纸说,“已经得到了麻省理工的教授认可。”
“这可了不得啊。”另一个同学感慨道。
“老厉,你这个学生可不简单啊!”丁校长走进厉以宁的办公室,手里拿着那份《经济参考报》,“整个学校,不,整个燕京现在都在讨论这事儿呢!”
厉以宁接过报纸,仔细读着,眉头时而舒展时而紧皱:“这事裴瑜回国后和我提到过,没想到搞得影响那么大。不过这样一来,裴瑜的压力就大了。她的论文刚寄到美利坚,还没正式被接收,现在全国这么多人都知道她了,以后的学习研究万一出了什么挫折,我担心舆论会反噬她啊。”
“那倒是,”丁校长点点头,“不过你也别太担心了,我认为裴瑜这孩子啊,能够承受得住这样的关注。之前报纸铺天盖地宣传她拿了IMO金牌的事情,不也没耽误她入学后次次数学考试排第一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止是北大,各大高校里也在热议此事。
“老王,你看这篇报道,”人大经济学院的张教授放下报纸,“北大出了个了不起的学生啊。”
“是啊,在国际学术会议上能有这样的表现,确实不容易。”王教授回应道,“说起来,这个北大学生我之前就认识,她的英文水平很好,不少教授都喜欢往她那里跑,请她帮忙翻译。”
“悟性高的人不管学什么都是一通百通,英语好很正常。你说,咱们人大的学生什么时候也能有这样的出国机会?”
“会有的,会有的。现在国际交流越来越多,机会也会越来越多。”
裴瑜的老家京海市,复旦大学经济系里。
“同志们,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经济参考报》上这篇报道。”系里开会时,主任说道,“北大的这个学生裴瑜,在日本的表现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她的研究方法和思路,我们都应该好好研究一下。”一位老教授发言,“能够获得国外同行的认可,这说明我们华国学者的水平在国际上是站得住脚的。”
“对,这也给我们的学生树立了一个好榜样。”另一位教授补充道,“让他们知道,只要努力学习,以后华国学生也能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发光发热。”
消息很快传到了更广的范围。在各种座谈会、学术交流活动中,人们都在讨论这件事。
“现在的大学生了不起啊,能在国际上与外国学者平等对话,最后还能略胜一筹。”
“当然了,那可是北大的学生。”
“这说明我们的学术水平确实在提高。”
“希望这样的例子能够更多一些,让世界看到我们华国学生的实力。”
而此时的裴瑜,还在为两件事发愁,一边要尽快给这次在日本投资赚到的钱交税,然后把钱转入国内,一边还得想办法做慈善,尽快恢复提问额度。她眼前的半透明系统界面上,还是负数的提问额度简直触目惊心。
喜欢。
第228章 全国热议[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