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40章 辩论的价值[1/2页]

1986:学霸的黄金年代 超级喵呜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前排一个戴眼镜的男学生站起来:“厉教授,承包制现在不是已经在推广了吗?我听说全国90%以上的国有企业都实行了承包制。”
     “这位同学说得对,”厉教授赞许地点头,“确切地说,是99%以上。承包制确实是当前改革的主要形式,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厉教授在黑板上又写下“承包制”三个字,然后在下面画了几个问号。
     “承包制的初衷是好的,通过明确责任和利益分配来激发企业活力。短期内确实有效果,生产效率提高了,工人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
     他停顿了一下,接着说:“但是,部分矛盾很快就暴露出来了。”
     “首先,‘负盈不负亏。”厉教授用粉笔在黑板上重重地写下这几个字。
     “企业赚钱了,承包者拿大头;企业亏损了,承包者拍拍屁股走人,这公平吗?”
     台下议论纷纷,有学生小声说:“确实不公平。”
     “其次,‘一企一制。”厉教授继续写道,“每个企业的承包方式都不一样,有的按产值承包,有的按利润承包,有的按上缴承包,五花八门,没有统一标准。这样下去怎么办?”
     厉教授放下粉笔,环视全体学生,神情变得更加严肃:“所以,我要问在座的各位同学一个问题,承包制的症结到底在哪里?”
     台下鸦雀无声,学生们都在思考。
     “另外,”厉教授继续抛出问题,“股份制能否成为更好的出路?如果能,我们应该如何设计?如果不能,我们还有什么其他选择?”
     讲座里说的这些话题,正是80年代华国经济改革中最具争议的焦点。
     华国的经济改革如火如荼,价格双轨制、承包制、股份制试点……每一项政策都牵动着无数人的神经。
     改革的方向和路径却众说纷纭,学术界、政策圈,甚至普通老百姓,都在激烈争论,华国经济该往何处去?
     关于中期改革应以什么为主线,学界形成了三种代表性意见。
     第一种意见来自北大课题组,也就是厉教授认可的观点。
     他们认为,华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部分企业效率太低,工人没有积极性,反正干多干少都一样,工资照拿,管理层也没有压力,整个企业缺乏活力。
     他们开的药方是,用股份制改造国企,把企业的产权关系理清楚,让员工也能持股,把个人利益和企业效益绑在一起。还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管理架构,让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自己经营、自己承担风险。
     第二种意见来自吴敬琏课题组,他们觉得,要搞活经济,最关键的是先改价格。因为价格能告诉企业什么该生产、什么不该生产。
     以前的情况是,所有商品的价格都是计划说了算,结果原材料太便宜,日用品又卖得太贵,市场没有活力。
     吴敬琏团队认为,应该先放开价格,让市场自己定价,这样经济才能活起来。
第140章 辩论的价值[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