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八十七章 合纵连横(二)[1/2页]

菩提道祖 唯赖天恩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当时秦惠文王采用传统的逾年改元的礼制,在公元前324年改元,称为更元元年。这年张仪又亲自率兵出函谷关,再度攻取魏的陕,“出其人与魏”,作为进攻中原的基地,同时筑上郡塞,巩固上郡的防守。次年张仪又和齐、楚大臣在啮桑(今江苏沛县西南)相会,目的在于拉拢齐、楚,防止公孙衍和齐楚合纵。当时魏相惠施主张“以魏合齐楚以按兵”,在引导魏君多次朝见齐君并推尊齐君为王以后,又曾使魏太子嗣入质于齐,使魏公子高入质于楚。公孙衍为魏将之后又和齐将田朌联合战胜了赵。因此秦相张仪要拉拢齐、楚,破坏公孙衍的合纵策略。
     在这样的形势下,公孙衍为了合纵,于公元前323年发起“五国相王”。参加“五国相王”的是魏、韩、赵、燕、中山,从这年起,赵、燕、中山三国也开始称王了。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是想用这来和秦国对抗的,但结果没有什么成就。齐国借口中山国小,不承认它有称王资格,想联合魏赵燕三国迫使中山废除王号,也没有成功。就在这年,楚国为了迫使魏国投入楚的怀抱,要废立魏的太子嗣,送立流亡在楚的魏公子高为太子,派柱国昭阳打败魏军于襄陵,取得了八个邑。
     魏惠王因为受齐、楚的打击,只好采用秦相张仪提出的魏与秦、韩联合攻齐的策略。公元前322年,用张仪为魏相,张仪推行的是“欲令魏先事秦而诸侯效之”的连横策略,魏惠王不肯听,秦出兵攻占魏的曲沃(山西闻喜东)、平周(山西介休县西),对各国威胁很大。因此,关东五国支持公孙衍的合纵策略,公元前319年,魏改用公孙衍为相,把张仪逐回秦国。自从公孙衍得到东方各国的支持而做魏相,合纵的形势便形成了。
     公元前318年,公孙衍发起合纵,联合东方各国以抗秦,有五国伐秦之举,有三晋及燕、楚五国,这一次合纵攻秦,参加的有魏、赵、韩、燕、楚五国,当时曾推楚怀王为纵长。但是实际出兵和秦交战的,只魏、赵、韩三国,攻到函谷关,秦出兵反击,魏受到损失较大,魏使惠施到楚,要和秦讲和,五国于是纷纷退兵。次年秦派庶长樗里疾乘胜追击,一直进攻到韩邑修鱼(今河南原阳西南),俘虏韩将、申差,打败赵公子渴、韩太子奂,斩首八万二千。当时秦军已深入到韩、魏的交界,结果韩惨败。公元前317年,秦击败三国,随后,迫使韩国屈服,干涉魏的内政,令公子政为太子。这一役“五国伐秦”虽然失败了,但是声势是曾烜赫一时的。公孙衍和张仪同时,一纵一横,其声势都足以倾动天下,所以当时人景春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打败了五国伐秦后,秦暂时注意扩充后方,公元前316年,灭巴、蜀,获取了天府之国,对日后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齐国在东方,也乘燕国内乱,于公元前314

第八十七章 合纵连横(二)[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