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二百十六章 战略决策[1/2页]

谍海偷天 粉色袈裟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上海的枪声震动了租界,震动了全上海!
     也行将震惊全世界!
     上海沸腾了!
     出手了!
     政府终于出手了!
     咱们国家的军队终于出手了!
     总攻,万岁!
     从九·一八,到七·七事变,憋了许久的那口恶气,在这一刻终于得到了彻底的发泄!
     民众再度走上街头,声援抗战!
     不需要任何人的动员,民众开始纷纷自发的捐款捐物!
     这一刻,中国民众的爱国热忱被彻底的点燃了!
     枪炮声,从开战伊始便没有停止过。
     前线,在那血战。
     中日两国军队已经杀红了眼。
     在卢沟桥事变开始恶化,迅速地扩大成为华北事变的时候,中日双方的领袖们,都在计划一场历史的大决战。
     但是,中日两国的军政决策者,在刚开始考虑决战的地点与方式之时,都没有把上海当成中日两军大决战的地点。
     事实上,当时中日双方的军政领袖,都已经准备选择在卢沟桥事变爆发的华北地区,就地进行军事决战的较量,中日的主力作战部队,开始向河北集结。
     但是,中国方面的军事领导人,在考虑争取战略主动以控制战略轴线发展的大历史眼光下,断然决定,放弃华北决战,改在华东决战。
     日本方面则是一直以为可以在华北进行决战,重创中国军力,成功切割华北成为日本的新占领区,面对国军在上海的挑战,日军有着皇军输不起的心理,所以被动地放弃了华北决战的计划而转往上海。
     于是中日之间的战局,出现了重大的变局,原先预期的华北决战没有打热,反而是由上海的一个小型的冲突事件,迅速扩大成为中日战争历史中,最大规模的会战,从此中日战争的战略发展,也转为由中国方面主导的局面。
     委员长当时也是倾向于在华北展开决战的。
     但他很快就被国军中的年轻将领如陈诚、张治中等人,加上白崇禧、德国军事顾问法肯豪森所说服。
     他们都指出河北决战的地缘战略危机,假如日军在河北决战取得胜利,那么日军一路追击撤退的中国军队,势必可以轻易渡过黄河,进入中原,然后就可以进窥武汉,切断中国西撤的战略通路,将中国由北而南,切开两半。
     中国在西南大后方,根本没有储备任何的战力,假如日军一旦从北而南地完成对中国的战略切割,那么中国就没有任何进行持久战的战略纵深,根本无法与日军进行“持久抗战”,也就是说,在战略上,中国非败不可了。
     所以,中国要想执行持久抗战的战略,唯一的办法就是争取战略主动,改变战略发展轴线。
     委员长知道,只有在首战就拿出上海、南京这片中国的军政经济中心与长江三角洲精华区,才能诱使日军陷入由中国所主导的战略运作。
     这个战略远见,使得委员长不得不痛苦决定,纵使付出最高的战略成本也在所不惜,立刻转换首战的决战地点,由华北转换成华东,以上海、南京的重大地缘经济政治利益,来吸引日军跟着中国转换战略决战地点

第二百十六章 战略决策[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