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的优良品种,远非当前时代的作物可比。这些种子,将是关中农业腾飞的翅膀。
“本王这里有一批海外带回来的高产粮种,名曰‘玉麦和‘地蛋,”朱明夷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你派人分发下去,优先供给军户和垦荒的流民种植。告诉他们,这可是宝贝,种好了,一亩地产的粮食能顶过去好几亩!”
“玉麦?地蛋?”张云鹗听得一愣一愣的,心想王爷果然神通广大,连海外的奇珍都能弄到。
“对,就这么叫。”朱明夷敲定,“另外,传本王令,凡军户新垦之田,三年内免除一切赋税。普通民户新垦荒田,亦减半征收。本王要让关中的每一寸土地,都长满庄稼!”
解决了吃饭问题,朱明夷又琢磨起了更长远的事情——教育。他深知,一个地方想要长治久安,光靠枪杆子和钱袋子是不够的,归根结底还是要靠人才。
“谢先生,”朱明夷转向一旁默然不语,但眼中精光闪烁的谢云舟,“本王还打算在关中大办官学,从乡一级开始,一直到府、州,都要设立学堂。凡我秦王治下,所有适龄的孩童,无论男女,不分贫富,皆需入学!”
谢云舟眼神微动,他明白朱明夷的深意。这是要从根子上改变关中,培养忠于秦王府的新生力量。
“王爷高瞻远瞩。”谢云舟微微躬身,“只是,这师资和束修……”
“师资嘛,初期可以让识字的退伍老兵和府衙的胥吏兼任,后续再慢慢培养。至于束修,”朱明夷大手一挥,“全免!不仅免束修,凡是来上学的,官学每日还供给一顿饱饭!”
“什么?还管饭?”张云鹗在一旁听得眼睛都直了。这手笔,比发粮种还大方!
“那是自然。”朱明夷笑道,“不让他们吃饱肚子,哪有力气读书?不仅如此,凡在乡学、县学表现优异者,可由教习推荐至上一级官学继续深造。推荐者,赏铜钱一贯!被推荐的学子,每月再发放生活补助二百文!”
这一下,连谢云舟都有些动容了。如此重赏之下,何愁没有好学之人?何愁没有尽心教导的先生?
朱明夷的这几项政策,如同一阵春风,迅速吹遍了整个关中大地。
“秦王通宝”因其成色十足、童叟无欺,很快便获得了百姓的认可,逐渐取代了市面上流通的各种劣钱。当兵的领到了沉甸甸的新军饷,脸上的笑容都多了几分;当官的拿到了足额的俸禄,办起事来也更卖力气。
玉米和土豆种子被分发到田间地头,百姓们毫不迟疑地种下这些从未见过的“洋玩意儿”。
而最让关中百姓感念的,还是大办官学一事。
多少人家,祖祖辈辈都是睁眼瞎,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辈子都走不出那几亩薄田。如今,秦王爷发话了,只要是孩子,就能免费上学,还管饭!学得好了,还有钱拿,将来还有机会当官!
喜欢。
第134章 广发良种造福祉[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