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     灯塔国真的有过这样的想法吗?
     当然有过!
     灯塔国之所以采取行动,是因为其贸易逆差持续扩大,债务逐年攀升。
     当然,这背后也有客观因素,即美元确实被各国严重高估。
     不说其他国家,仅看桑国。
     近年来,桑国制造业迅猛发展,席卷全球市场,但日元汇率却没有相应调整。
     这种有信用却被低估的情况显然是不合理的。
     灯塔国想要调整,也是有一定依据的。
     后世很多经济学家对此问题也进行了研究。
     其中一种解释为“打耳光理论”
     ,核心观点是:由于某些原因,市场上某种商品尤其是金融商品的价格偏离真实价值,却仍受追捧。
     比如美元!
     但泡沫终会破裂,一旦破裂,后果将是毁灭性的,来得非常突然。
     美元早就应该贬值,《协议》实际上扮演了“打耳光”
     的角色,这只是第一步,因为外汇交易市场极其复杂,单一干预即便有效,也只能是短期行为,无法长期维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没有任何国家或势力能够永远掌控国际外汇交易市场!
     即便是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也无能为力!
     《协议》之后,美元急剧下滑,根本原因在于众多市场参与者因恐慌心理,非理性地抛售美元,转而购买日元、马克等其他货币。
     此外,桑国自身也需承担相当大的责任。
     不只是桑国民众,连同桑国的,都在沉醉于这繁华泡沫之中。
     例如利率。
     从1986年1月至1987年2月,短短一年间,桑国银行连续五次下调利率,最终将银行利率从5%降至2.5%,创下历史纪录。
     这在促使人们消费而非储蓄,因为存入银行的钱甚至可能跑不过通胀速度。
     而在技术未取得突破、无法创造新需求时,投资实业或金融领域都将是亏本生意,所以即使利率极低,资金也不会流入实体经济。
     然而,这些资金总得有个流向。
     问题是,它们会流向哪里?
     答案是房地产!
     还有股市!
     在这样的背景下,只有这两个选择,于是桑国的房地产和股市迎来爆发式增长。
     桑国步入泡沫经济时期的原因错综复杂。
     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驱动。
     这是普通人的盛宴,也是像索罗斯、霍曜这样的资本巨头的盛宴。
     当狂欢落幕,桑国所创造的巨大财富将被收割,成为接盘者买单。
     霍曜仅用两个小时就狂揽20亿港币,这笔钱正是来自这些人。
     接下来三年,日元将呈现怎样的趋势?
     自《协议》签署并生效后不到三个月,汇率快速攀升至1美元兑200日元左右,涨幅超过20%。
     到了1986年底,1美元能换到约150日元。
     而到了1987年,1美元可兑换120日元,较1985年相比,日元升值幅度超过100%。
     当港奥两地遭遇前所未有的剧烈动荡之时,霍曜这边却显得从容不迫,仅仅拨打了几个电话,最后一个号码已经拨出。
     这个电话是打给占米的。
     更确切地说,霍氏集团外部事务全部解决之后,也该着手安定内部人心了。
     实际上并不需要太多言语,战绩本身就是最好的稳定剂。
     9月22日,这个对霍氏集团而言堪称“大奇迹日”
     的日子过去后,霍曜无需多言,一切尽在不言中。
     霍氏集团上下沸腾,从高层到普通员工,甚至负责清洁的大姐们,无不激动万分!
     并非所有人都能从中直接获益,撑破头不过就是确保霍曜不破产,大家不会丢掉饭碗而已。
     但港岛经济欣欣向荣,只要有技能傍身,工作完全不用担心,只是待遇肯定无法与霍氏相比。
     如今的霍氏,宛如初升的朝阳,充满蓬勃朝气。
     这份朝气,温暖着每一位员工。
    喜欢。
  

第313章 如今的霍氏[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