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八十六章 常山赵子龙[1/2页]

从黄巾小兵开始 凤凰笔记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第二天殿试开始。
     三百学子被女官带入勤政殿。
     “拜见陛下。”
     “免礼。”
     “谢陛下。”
     楚歌点头示意,陶谦出列道:“众学子入座。”
     待众人坐下后,楚歌道:“今日殿试,只考策论,用时半天,诸生可从以下题目随意抽取作答。”
     女官把考卷下发。
     众人连忙看起试题。
     一:夫治世安邦,要在得人。今天下扰攘,鱼龙杂处,务为彼此,何以激浊扬清、砥砺士风?
     二:夫励精图治,要在生息。今水旱频仍,滋扰已甚,何以安民固本、与民休养?
     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夫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今戎事方殷,创痛无已,何以厉兵秣马、平靖海内?
     四: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夫生人之本,食货而已。今漕、盐、屯、马,何以畅通海内、用足不困?
     “陛下这是从取士、民事、军事、财政各方面让我等选择作答啊。”
     众人凝神思索,片刻后,纷纷执笔作答。
     楚歌端坐上首,看着下方人员。
     荀或、郭嘉、戏志才、钟繇、鲁肃、马良、阎圃、陈登、陈宫、郭图、许攸、审配、李严……
     这种天下英才尽入我手的感觉实在太爽了。
     时间一点点过去。
     等最后一炷香燃尽,陶谦再次出列道:“众学子起身入偏殿就食,等待放榜结果。”
     “是。”
     众人离开,女官收集试卷呈递而上。
     楚歌随意抽取几张,道:“大家都看看,把好的挑出来给朕过目。”
     “是,陛下。”
     应答过后,六部尚书和侍郎齐上阵,大家捡过试卷看起来。
     没过一会,就见蔡邕拍打桉几大叫道:“此文浑然天成,锦绣文章也。”
     楚歌抬头看去,笑道:“何等锦绣文章,碧落侍郎,让朕也瞧瞧。”
     “陛下。”
     蔡邕恭敬地递上试卷。
     楚歌撕开湖名纸,笑道:“顾元叹,巧了,听闻蔡侍郎有佳徒名顾雍,莫非就是此人?”
     闻言,众人纷纷朝蔡邕看过去。
     这一看,顿时让蔡邕恼羞成怒:“陛下,臣观卷之时可并不知道乃是元叹之作,陛下给臣做主啊。”
     楚歌哈哈笑道:“诸位莫要和蔡侍郎开玩笑了,江东顾雍,少有才名,朕亦有耳闻,且让朕观其作答。”
     一路看完,楚歌不禁感叹,不愧是做到东吴丞相的名人,回答严谨务实,行之有效。
     “留中再看。”
     楚歌把顾雍的试卷放在自己右手边,表示重视。
     蔡邕见状,为之欣喜,随后又抽出一份试卷看起来。
     “此迹娟秀,颇有熟悉之感。”
     看着看着,蔡邕觉得奇怪,却也没有多想,又向楚歌推荐道:“陛下,此文从细处入手,如潺潺溪流,对政事加以梳理,亦颇有见地。”
     楚歌接过,再次撕开湖名纸。
     “蔡琰。”
     真是有趣,蔡邕这什么手,抽的不是徒弟就是女儿。
     看完蔡琰的文章,楚歌没说什么,也是放在了右手边。
     突然,贾诩递上一张试卷道:“陛下,此篇军略,奇思妙想,有鬼神之谋,必为世之奇才所做,陛下切勿放过这等人才。”
     “何人当得文和如此推崇。”
     楚歌接过试卷,撕开纸条。
     郭嘉两字印入眼帘。
     楚歌精神一振,随后看向试卷。
     “远交近攻。”
     真是熟悉又陌生的字眼。
     因为此方世界的地理和科技限制,他国之人很少出国。
     自己国家的领土都多得统治不了,哪里还有余力去侵略他人,所以从未有人提出过远交近攻的策略。
     而郭嘉在文中提到,大乾有火车和三角帆船,已经具备了兵出他国,一统中原的条件。
     远交近攻就是他为大乾制定的战略。
     “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腹内藏经史,胸中隐甲兵。”
     感叹完,把郭嘉的试卷放在一旁,楚歌再次期待起其他人的作答。
     “陛下,此人之作,颇有王左之风,其有安邦定国之才,臣推举其为今科状元。”
     王左之风?
     楚歌接过一看,果然是荀或的试卷。
     “陛下,此人剑走偏锋,戾气颇重,但其军略乃是对胡人所制,不失为好计谋。”
     听着贾诩再次推荐,楚歌接过一看。
     戏志才。
     再看,这是对胡人的绝户计啊,怪不得你这个毒士心心相惜。
     “陛下,此篇文章亦为老成之言。”
     楚歌接过。
     鲁肃,原来是东吴老好人啊。
     “陛下……”
     三百篇文章看下来,大殿里不时有人向楚歌推荐。
     两个时辰过去,众人终于看完所有试卷。
     看着手里数份试卷,楚歌陷入了难题,他不好定名次了。
     想了一会,楚歌终于提笔写下了十个名字。
     状元:荀或。
     榜眼:顾雍。
     探花:郭嘉。
     第四名:鲁肃。
     第五名:戏志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六名:钟繇。
     第七名:陈宫。
     第八名:陈登。
     第九名:马良。
     第十名:蔡文(蔡文姬)。
     放下笔,楚歌道:“朕钦点十个名额,之后的名次由你们排列,排好了就放榜出去,莫要让学子等久了。”
     “是,陛下。”
     有楚歌定下头三名,接下来就简单了。
     很快,众人根据印象,把人员名单进行了排序。
     楚歌接过名单扫视一眼,道:“就这样贴出去吧,另外通知众学子,朕今晚在长乐宫设宴招待他们。”
     “是,陛下。”
     ——
     皇城之外。
     一众学子聚集在放榜处等着结果,周围百姓也纷纷聚拢而来看热闹。
     人多热闹好做生意,小商贩自然跟着过来。
     长街上,到处是众人议论声,小贩叫卖声。
     “诸位猜猜谁是我大乾第一届新科状元?”
     一个南阳人道:“南阳许攸有济世之才,或为状元。”
     徐州人表示不服:“徐州陈元龙智慧过人,当为状元。”
     荆州人道:“白眉马良,名传乡里,有状元之资。”
     颍川人不屑道:“我颍川才子云集,某敢打赌,此届状元必为我颍川才子。”
     一伙人争论不休,突然前方传来高呼。
     “来了来了。”
     “放榜的官员出来了。”
     听到声响,人群一阵骚动,不由自主地朝告示栏涌去。
     “别挤,别挤。”
     “后面的不要挤啊。”
     “前方唱名。”
     “前方唱名。”
     后面挤不进去,看不

第八十六章 常山赵子龙[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