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回到东厢房换上一套紫色深衣,接着又二拜,再换大袖的长裙礼服,然后三拜,最后寿安大长公主接过李抒容手里的澧酒,面向李抒阳,念祝词,曰:“甘醴惟厚,嘉荐令芳。拜受祭之,以定尔祥。承天之休,寿考不忘。”
李抒阳行拜礼接过酒,把酒洒些在地上作为祭酒,而后轻抿一口杯中酒,自此,李抒阳就不再是小儿,而是一个大人了。
接下来就是听父母教诲,晋王和晋王妃都是一副十分欣慰的样子,十分语重心长的叮嘱了几句。
李抒阳行拜礼,“儿虽不敏,敢不?承!”
到此,算是礼毕。
比起前殿的热闹非凡,东厢房这边可乱成了一锅粥,明明那发簪刚刚还在托盘之上,怎么就突然长腿跑了呢?
李抒阳也是笄礼结束,回东厢换衣服的时候才发现,她头上簪的根本就不是她大哥送她的那一支。
这时晋王妃走了进来,她也早发现了,也知道了发簪失窃一事,还好太后行事果决,用别的簪子代替了,不然她女儿还不知要出多大的丑。
“这簪子......”晋王妃刚要安慰女儿,就见李抒阳手上的簪子十分的眼熟。
“阿娘,这簪子怎么了?”
“这好像...是你皇祖母为你已经过世了的庆阳姑姑及笄时准备的簪子。”晋王妃沉吟片刻后说道,心中也是微微叹息,太后还是贤妃时历经磨难,后来艰难的怀上了第三个孩子,生产时又九死一生,生下女儿后,太后疼惜得不得了,捧在手心里养在十岁大,就连以后及笄时候和出降时候的东西第已经提前预备好了,晋王妃曾有幸见过一次,只可惜,庆阳长公主还是没有保住,据她所知,当时后宫贵妃当道,就连皇后也要避其锋芒,更别提低位的妃嫔们,而太后因为接连生下两子被封为贤妃,自然成了贵妃的眼中钉肉中刺。
而庆阳长公主也是死在了那场权利斗争中,若不是还有两个儿子要护着,太后也险些跟着去了。
李抒阳是知道这个小姑姑的,宫里人人都说她是靠着长了一副和庆阳长公主一模一样的脸,才得了太后的宠爱,只可惜,长公主还未成年就夭折了,不然也就轮不到李抒阳。
“那我快些去把簪子还给皇祖母。”
到了太后的寝宫,就见太后一脸悲戚的坐在贵妃椅上,眼中还含着泪。
“皇祖母......”李抒阳感到十分的心疼。
“羡羡怎么过来了,你忙了大半日了,快来皇祖母这歇歇。”太后眨了眨眼睛,朝着李抒阳招手。
“皇祖母不哭,有羡羡陪着您呢。”李抒阳拿着帕子为太后擦拭着脸上的泪。
太后温柔的抚着李抒阳的脸,“若是你庆阳姑姑还在......”倏的又好像想起什么,“羡羡是个好孩子,没枉费哀家这般疼爱你。”她知道李抒阳心疼她丧女,就一直陪伴在她一个老婆子身边,哪怕她疼爱她这么多年也无半点骄矜之心,无论是成了她这颗慈母之心也好,还是祖母的疼爱之心也好,她都很感激。
李抒阳拿出装在锦盒里属于庆阳长公主的发簪想要还给太后,她知道这是太后为了不让她在大礼上丢脸,才拿出为庆阳长公主精心挑选的及笄发簪,却不想又勾起了太后的伤心事。
太后接过那支华丽又略显古朴的簪子,眼中有泪水在流动,算算日子,她的庆阳已经去了十五年了,若是她还活着,现在也已经当上阿娘了。
太后扶着李抒阳的头,将那支簪子戴在了李抒阳的发髻上。
第二十一章 及笄(二)[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