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一千二百九十章 帝王耳目[2/2页]

重生于康熙末年 雁九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询咨询曹?这个过来人。
      曹?认真的听了,晓得答案的,仔细作答;不知道答案的,也帮着李卫分析一二。
      李卫晓得,曹?虽比自己年轻,可在官场上却是自己的前辈,见他真心提点自己,面上也带了感激。
      两人一问一答,时间过的飞快。
      等曹?没有解说的了,夜也深了,到了作别之时,
      李卫亲自将曹?送出大门外,见四下空旷无人,曹?的脚步顿了顿,压低了音量道:“又?阖家在任上,骨肉团聚好是好,只是也不好耽搁了孩子们的学业。不管几个小的如此,长子还是当送到京里。”
      李卫闻言,不由愣住,不解地望着曹?。
      曹?神色温煦,可直到上了轿子,也没有再多说一个字儿……
      次日一早,在用了早膳后,雍正便收到粘杆处送上来的禀事折子。
      若是李卫见了,定会惊骇莫名,从他到“丰和庄”后的言谈举止,都详尽列下。连曹?过来后,两人在雅间里的对话,都一个字都不差。
      只有曹?在空旷处说的最后一句话,这折子上没有。
      看着这样的禀事折子,雍正却带了几分骄傲。
      圣祖爷当政时,过于宽仁,臣下也敢糊弄君王。
      可,现下谁又能糊弄他?
      他虽在禁宫之中,却有自己的耳目。
      李卫与曹?虽是故交,可两人一个是督抚,一个是尚书,他这个皇帝安排人留心这两人相见也是情理之中。
      这折子记的详细,仿佛场景在他眼前重新一般。
      他先点了点李卫的名字,笑骂道:“这奴才,人粗话糙,只有心实还可取……”
      待看到后头,多是曹?对李卫的教导与提点。
      雍正沉默了一会儿,自言自语道:“老成持重,见识不错。”
      显然,他虽有些恼恨范时绎的多事,可也被两个臣子私下对他这个帝王的推崇所取悦。
      在他心里,早已将曹?与李卫划上自己人的符号。
      却不晓得,曹?在雅间里所说的每一个字儿都斟酌了再三才说的。
      粘杆处现下还算隐秘,即便有人听过这个名字,也不会想到他们耳目无孔不入;可后世粘杆处鼎鼎大名,曹?当然不会不小心驶得万年船。
      就在十月十六这天,张义终于从江宁回来,带回曹颂的亲笔信。
      曹颂的决定,却是出乎曹?意料。
      他没有回京意愿,决定留在江宁。
      按照他的话说,他早年虽去过西北,可是以侍卫身份,常驻中军,并没有实战。他本身勇武有限,也没有将才,即便真去了西北,也是随大流混军功。
      与其那样做个“滥竽充数”之人,还不如留在江宁,跟着李卫力所能及地做些实事。
      虽说对堂弟的决定很是意外,可曹?更多的是觉得欣慰。
      看来还真有独立才能成长,在羽翼之下照拂了这么多年,曹颂行事多是听大家安排。
      现下看来,才真是长大了。
      既然曹颂无意去西北,那曹?不得不考虑其他人选。
      他虽然没有主动谋算兵部尚书一职,可将六部的人选排查一遍,他的可能性极大。
      若是战事起,兵部尚书的差事就最繁重。同那些花甲之龄的尚书相比,曹?正是年富力强之时。
      还得是皇上能信任的,曹?没有什么劣迹,这点也说得过去。
      如此,曹?不得不先未雨绸缪。
      为了消息灵通,也为了不被人蒙蔽,西北定要有他能信任之人。
      曹颂无意西北,曹?能信任的武官还有完颜永庆,可他受十四阿哥连累,早年的功勋都没评定,这次未必有机会去西北。
      想起沉寂的好友,曹?也是满心无奈。
      完颜永庆明明已经被家族驱逐,可却依旧要受堂妹拖累。
      武职不比文官,文官虽有律法,六十致仕,可不管是高官,还是中下层官吏,能多熬几年就多熬几年。
      武职却是不行,熬到内大臣位上,许是还能多当几年官;其他都统、副都统,花甲之年多是要退下。都统以下,官职越低,退休越早,最早四十五岁,就要退休了。
      永庆的年纪比曹?大五、六岁,现在已近不惑之年。再过八年,永庆就是快五十的人,除非转文职,否则的话,也到了退养的年纪……
      掉到第七了,泪奔求。。RO

第一千二百九十章 帝王耳目[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