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十一卷 定风波 第六百零六章 龙抬头(一)[2/2页]

重生于康熙末年 雁九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但还是听话地张开了小嘴。
      初瑜看了看地上的座钟。已经是辰初(早晨七点),便对曹?道:“我来喂天慧,额驸吃早饭吧,怕老爷那边等。”
      曹?便不耽搁,三口两口用了面,随后又卷了几个荷叶饼,吃了个饱。
      初瑜将手中的面碗递给喜彩,让她接着喂天慧。自己个儿起身给曹?戴好了朝珠与顶戴,系好了香包。
      “中午的饭……”初瑜开口问道。
      曹?摆摆手:“不用叫人送了,已经同十六爷说好,直接从馆子定。”
      到了兰院,曹寅这边已经是等着了。
      见儿子进来,他思量了一遭。开口问道:“都预备齐当了?你心里可要有数,这不是过家家。”
      “父亲放心,万事齐备,就待今儿中午招投标了。”曹?想着昨儿下午报名了几十户商贾,笑着回道。
      曹寅点点头,父子两个出了内院,一道往衙门去。
      因天气晴好,曹寅没有坐轿子,也骑着马匹,与儿子并肩而行。
      街上的人。多穿新衣。有地脑门还贴了金字,取意吉祥。
      白玉兰花已经傲然枝头。河边柳树也星星点点地偷着绿意,早春的京城,处处生机盎然。
      若不是城里处处挖地沟,空气中弥漫臭气影响了心情,曹?还真想请父亲赋诗一首。
      曹寅却没有曹?这样地轻松,儿子如今是被架到火上烤。
      就算是忠君爱国了一辈子,他心里对康熙仍是难免生出几分埋怨来。
      曹?这差事,做地好了,要得罪八阿哥、九阿哥为首地京城权贵;做的不好了,要得罪一个“破格提拔”地皇帝,之前勤勤奋奋挣下的政绩,怕也顶不得这一次失利。
      真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儿子过年才二十三啊,就要挑起这样的担子。
      曹寅眼前,想起儿子幼年被拐走时后,躺在床上地孱弱样子。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么?
      当初老太太溺爱长孙时,曹寅心里也曾怕儿子娇生惯养,没有出息吧?
      如今,回想这十五、六年,儿子却似脱胎换骨一般……
      少一时,到了东江米巷,曹?勒住马缰,带着几分犹豫道:“父亲,听说礼部几位大人要来会场观摩,父亲您这边……”
      曹寅“咳”了一声,道:“为父已同赫大人、陈大人说好,今儿要一同往你们那边,见识见识这个……内务府采购。”
      赫大人是礼部满尚书赫硕咨,陈大人是礼部汉尚书陈诜。
      曹?看着父亲,心里只举得暖乎乎的。
      这些日子,父亲也跟着悬心吧。
      不晓得是不是上了年岁的缘故,曹寅这几年温和许多,父子两个也不再像之前那般无话说。
      曹寅被儿子看得不好意思,摆摆手,道:“时辰不走了,为父先去衙门了,你也少耽搁。”说着,已经是提了马缰,带着长随们往礼部衙门去了。
      曹?目送父亲远去,抬头看了看天边朝霞,脸上露出几分笑意。
      政府采购,不,内务府采购,就是今日。
      若是处理妥当的话,往后说不得,也可以搬出后世其他的法子来。
      倘若是几百年后,人们从书册典籍上,看到这一记载,会如何呢?
      这个世界,会因他的到来,发生怎样的变化?
      *
      内务府仓库,招投标会场。
      伊都立手里拿着商贾报名的册子。已经是长大了嘴巴。
      昨儿下午他离开衙门时,不过四十家,这早起半个时辰,就又增加了三十多家,而且瞧着后边排队交定钱地趋势,少说还有几十家。
      除了商贾入场要缴纳招投标保证金之外,昨儿曹?见有商人提到想带子侄进场见世面。便在会场后头,又摆放两百把椅子。供给商贾家属所需。
      这一把椅子的费用,就是五百两银子,名目是“忠君爱国、捐西北军资”。
      如今这两百把银子,已经大半订出去了。
      单这一项,最少就能入账白银十万两。
      负责记账的笔帖式,已经是挥笔如飞,忙得没功夫歇了。他是董家庶子。论起来是素芯的堂叔。
      之前,董尚两家的子弟,对于曹?入主内务府还颇有微词。
      尤其是素芯入曹家侍奉,更是使得董尚两家不少年轻子弟不自在。
      同样是包衣出身,不过是有孙氏老太君保育过皇上,就使得曹家飞黄腾达。
      这个笔帖式原也是以为曹?少年高位,是家族余荫所致,所谓的“茶童子”、“善财童子”不过是世人以讹传讹、锦上添花之举。
      如今。他却是不由地心服。
      别人不晓得,他是清楚地。
      昨儿听说有商贾想带子侄进场,其他几位大人都是反对地,毕竟关系到朝廷颜面。曹?却是举手往后边的场地一指,道:“设两百看座,再多预备出一百椅子。一个看座么。就五百两银子吧!”
      这才不到半天功夫,七、八万两银子进账。
      虽不能说点石成金,但是随口一说,就能进账这多银子地,天下能有几人?
      不说内务府属官们心思各异,就是内务府的堂官们,也都是各有肚肠。
      马齐背着手,看着门外排队交保证金的队伍,心里松了口气。
      总算没白给八阿哥那边送信,想来八阿哥已经劝妥了九阿哥。不要再这个时候给曹?捣乱。
      自打康熙五十年至今。天灾不断,年年都有糟心事。又算今年最多。
      如今,西北战起不说,内廷也不安稳。
      根据御前传出的消息,圣驾年后就有些不妥当,所以才会在汤泉滞留至今,还未回驻畅春园。
      另外,去年冬天虽下了几场雪,但是雪势都不大,根据钦天监那边的预测,今春京城怕是要大旱。
      事情多,国库银子少,皇帝自然要发愁。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纵然是一国之君,也有为难的时候。
      九阿哥要是这个时候胡闹,怕是要引火上身,惹得龙颜大怒。对于已经受到冷落的八阿哥来说,那无疑是雪上加霜。
      时至今日,马齐仍认为诸位皇子阿哥中,八阿哥是最恰当地储君人选。
      只是天无二日,今上冲龄登基,圣心独断惯了,容不得储君在侧,才有了“二废太子”,才在废太子后不设东宫。
      皇帝已经渐渐老迈,就算他再不承认,也是日落西山,总有立储之时。
      八阿哥虽已经是闲置,又被停了钱粮,但是贤名仍在。
      目前,他能做地,就是忍耐,而不是再画蛇添足,自取其祸。
      九阿哥的张狂,要是被清算起来,都要被算到八阿哥头上。那样地话,只会惹得皇上越发厌恶。
      所以,马齐才忍不住,派了心腹往八阿哥府,请他规劝九阿哥。
      还好,九阿哥肯听八阿哥的劝,不再对招投标横加阻拦,否则今儿真要流拍了,皇上追究起来,谁也没有好果子吃……
      *
      曹?到了场地外,看着排队的商贾,心里也多了很多底气。
      最少的保证金三千两,最多的三十万两,相差百倍。
      昨儿入库地保证金,就有四十多万两,平均每家将一万两。
      这笔银子,在缴纳保证金的合同上,已经列明,中标的,银子充作标银;不中标的,银子转为国债,入国库为国债,无偿供朝廷使用三年。
      同时,为了奖赏商贾的爱国之心,在三年内适量减免其相关赋税。
      这样一来,真真是有进不出,这一次注定是揽财之举。
      别的不好说,那中蒙茶道、中俄贸易、与广州内务府洋货供应,这几条商道,每条少说也要值个几十万两。
      这场招投标,曹?地预计收入是三百万。
      三年之约,完成三分之一,康熙那边也交代过去。
      况且,这三百万对内库来说,就是收入不菲了。
      招投标,不只是现下快速揽财。按照相关合约,往后这收益中,也有内务府的收益,又是一笔进账。
      除了这个,还得想其他赚钱法子,才能将三年之约履行完毕。
      圣体不妥当之事,曹?也听到风声。
      算算日子,距离康熙六十一年,还有六年,晓得一代帝王的死期,看着他慢慢老去,走向死亡,这也不算是什么好的感受。
      曹?常常提醒自己,不要太过投入了。
      龙椅上那位是帝王,不是所谓尊长,也不是值得同情的垂暮老者,帝王就是帝王。
      他心里想着,目光往人群里扫去,却是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
      虽然那人故意穿了厚马甲,带了顶齐眉的帽子,但是曹?仍认出来。
      就算是真好奇,这岂能是儿戏?
      曹?不由皱眉,往那边指了指,对侍立在身后的赵同道:“过去唤来……”
      *
      招投标开始了,最后的银子是多少捏?打滚求月票同贺如何?(*__*)

第十一卷 定风波 第六百零六章 龙抬头(一)[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