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唐僧为什么要取经?[2/2页]

土地养成系统 永不磨损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      那条龙,在整个事件中,仅仅只起了一个作用:就是缠着唐太宗逼命!试问:要是没有人放他出来,他又怎么可能跑来逼唐太宗呢?!所以,被操纵的痕迹太明显了。
      唐太宗在遍游地府之后,点头叹曰:
      善哉真善哉,作善果无灾!善心常切切,善道大开开。
      莫教兴恶念,是必少刁乖。休言不报应,神鬼有安排。
      唐太宗大概是想明白了。善哉真善哉,这一切都是神鬼有安排。
      唐太宗还阳的时候,判官送唐王直至那超生贵道门出的地府,何为贵道门
      地府里有“六道轮回”之所,魑魅魍魉,滔滔奔走那轮回之下:行善的升化仙道,尽忠的超生贵道,行孝的再生福道,公平的还生人道,积德的转生富道,恶毒的沉沦鬼道。
      唐太宗杀人如麻不为善,叛国自立不为忠,逼父造反不为孝,射兄害弟算恶毒。但是,地府阴司里对他的评价却是“忠”!因为是从“贵道门”送他出来的,只有“尽忠的”才走贵道。
      唐太宗忠于谁不是朝廷,不是君父,而是佛祖。
      是因为唐太宗信仰佛教,才被阴司评定为“忠”的吗很显然,也不是,因为唐太宗是在出了阴司,还阳复生之后才信佛的。
      那么,这就只有一种解释:逼父造反,射兄害弟,为“忠”,好杀,善杀,为“忠”,以恶,大恶为“忠”,因为“忠”,才得到认可,得到嘉奖:再添阳寿20年。
      各位看官,莫要以为我在胡说,如来佛祖原本就是喜欢大恶之人的,看看如来佛祖手下的四菩萨、八金刚、五百罗汉,哪一个不是大恶人你不恶,他还不要呢。
      一回中讲到:
      如来又取出三个箍儿,递与菩萨道:“此宝唤做紧箍儿。虽是一样三个,但只是用各不同,我有金紧禁的咒语三篇。假若路上撞见神通广大的妖魔,你须是劝他学好,跟那取经人做个徒弟。他若不伏使唤,可将此箍儿与他戴在头上,自然见肉生根。各依所用的咒语念一念,眼胀头痛,脑门皆裂,管教他入我门来。”
      从这儿可以看出三个问题:
      1如来佛需要恶人,
      2如来佛的法宝很恶,
      3用很恶的法宝逼很恶的恶人入他的门下。
      观音菩萨奉如来佛旨,到长安寻找“善信”,为了打开局面,以唐太宗为突破口,让他死,让他活,让他大办水陆法会,促成传经大业,这一切都做的不动声色。有诗为证:
      万里相寻自不言,却云谁得意难全。
      求人忽若浑如此,是我平生岂偶然?
      各位: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身不住于法不住于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观音菩萨来到了长安之后,长安城里就发生了三大怪事:
      1状元陈光蕊赴任逢灾,留下一子,
      2皇帝唐太宗死而复生,要办水陆法会,
      3和尚陈玄奘当选法会主持,菩萨当众显象点化。
      这三件事都与“取经”有着最直接的关系,任缺一件,则取经不能成立!很显然,这三件事都是观音菩萨做的,从许多方面都可以看出,下面略举一二:
      关键人物魏征
      1在陈光蕊事件中:状元陈光蕊结婚的第二天凌晨五更三点,魏征丞相奏太宗:“臣查所属州郡,有江州缺官。乞我主授他此职。”太宗就命光蕊为江州州主,即令收拾起身,勿误限期。
      这么大清早,魏征只一句话,就把陈光蕊推上了死路!时间,路线都是设计好了的。
      2在唐太宗事件中:龙王求太宗看住魏征不要斩它,魏征偏要斩,使老龙冤魂来寻仇索命,把太宗逼到了阴间地府。
      魏征还自以为是的充当好人,写个信给崔判官,殊不知,坏就坏在这个信上,不写这个信,还不知道魏征和他们是一伙的,写了这个信,才知道原来是他们安置在唐太宗身边的一个间谍!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他那封信根本就没起到半点作用!他的信还没有亮出来,崔判官早已跪在地上迎接来了,人家是接到上级的命令来的!不是这封信!
      所以,魏征的这个信并没有起到帮助唐太宗的作用,仅仅只是起到了“暴露”自己身份的作用!
      3在陈玄奘事件中:水陆法会选主持人,1200名和尚,最后“海选”出陈玄奘,其实只是由魏征与萧星、张道源这三个人来评选的,魏征的官最大,是丞相,皇帝的红人,萧星是副宰相,负责宗教的,张道源是太仆,说话不算数的。
      干脆直接说,就是魏征选出的玄奘!
      这个魏征真是可疑,三件事中,处处有他!
      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魏征的身份:在人间担任的是丞相之职,在仙界担任的是执屠刀行刑的一名刽子手之职。魏征自幼得授仙术,可在仙界之职实在是太低,所以想跳槽到佛界,正好被菩萨利用了,让他当个间谍。
      错乱时间的喻意
      这三件事,从逻辑上讲,应该是先后关系,先有事件1,再有事件2,后有事件3,事件1必然在事件3的至少前18年。
      而作者却一律改用“贞观十三年,岁在己巳”这同一个时间,好像这三件事是同时发生的。但是我们看完西游记,也没有发现哪个神仙具备使时光倒流或时间停止的能力。所以大家都一致认定,这是作者的笔误。
      但是我个人认为,作者是故意犯下如此明显的逻辑错误的。因为这个逻辑错误是很容易纠正的,作者却偏偏不纠正。那么,这里面究竟有什么喻意呢?
      喻意就是:作者直指观音操纵了这一切。
      第八回讲了西天极乐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西方称第一,无相法王门。这里寒暑无侵不记年。大千之处没春秋。佛祖曰:“我处不知年月。”
      在西天极乐世界,如来佛自称是不存在时间观念的!所以,作者不惜连用三次“贞观十三年,岁在己巳”,以暗示这三件事都是菩萨做的!
      观音亲自出马
      水陆法会上,玄奘法师正在讲经,这菩萨近前来,拍着宝台厉声高叫道:“那和尚,你只会谈小乘教法,可会谈大乘么?”
      唐太宗道:你为何与我法师乱讲,扰乱经堂,误我佛事?
      菩萨道:“你那法师讲的是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升天。我有大乘佛法三藏,可以度亡脱苦,寿身无坏。”太宗正色喜问道:“你那大乘佛法,在于何处?”菩萨道:“在大西天天竺国大雷音寺我佛如来处,能解百冤之结,能消无妄之灾。”
      太宗大喜道:“教法师引去,请上台开讲。”
      菩萨便飞上高台,遂踏祥云,直至九霄,现出原身本像,托了净瓶杨柳。喜的个唐王朝天礼拜,众文武跪地焚香,满寺中僧尼道俗,士人工贾,无一人不拜祷道:“好菩萨,好菩萨!”
      观音菩萨的真身都现出来了,唐太宗能不相信吗!
      喜得太宗即命众僧:“且收胜会,待我差人取得大乘经来,再秉丹诚,重修善果。”
      观音菩萨领如来佛金旨往大唐寻取经人,来是时候,是第8回,离开的时候,是第12回。至此,如来佛的东进扩张计划,观音菩萨通过种种手段运作,已经完成了一半的任务,找到了取经的“善信”。
      观音菩萨果真是如来佛所说:有法力,神通广大,别个是也去不得。只有她去办得成。她终于办成了。
      a
      a

唐僧为什么要取经?[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