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257 太祖誓碑【五章】6[2/2页]

啸傲水浒风 ·旋转的陀螺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雷三郎手中朱红字体,正是这样四个字“太祖誓碑。”
      何以这四个字对赵佶有那么大的影响呢?
      这的源于雷三郎这几日让妍儿几次秘密访查证实的一个传说。
      雷三郎记得印象中有这样一个记载,大宋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曾经密镌一碑,立于太庙寝殿之夹室,谓之誓碑。平时用销金黄幔遮蔽,门钥封闭甚严。太祖遗命有关部门,唯太庙四季祭祀和新天子即位时方可启封,谒庙礼毕,奏请恭读誓词。届时只有一名不识字的小黄门跟随,其余皆远立庭中,不敢仰视。天子行至碑前再拜,跪瞻默诵,然后再拜而出,群臣及近侍皆不知所誓何事。据说后来北宋的各代皇帝“皆踵故事,岁时伏谒,恭读如仪,不敢泄漏”。直到靖康之变,金人将祭祀礼器席卷而去,太庙之门洞开,人们方得看到此碑。誓碑高七、八尺,阔四尺余,上刻誓词三行:一为“柴氏(周世宗)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一为“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一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此誓碑是真否是的,历来传说纷纭。
      反对者有言宋太祖自己的行径与他的誓碑就是背道而驰的。首先他对周世宗柴荣的子孙似乎并没有什么优待,有记录说柴荣的其他几个子嗣就被流贬地房州等地,处境并不够“厚待”。十几年中,在宋太祖的“优待”下,柴荣的子嗣不是早逝就是失踪,真相是什么,已不言自明。而说对待士大夫,宋朝比以往其他朝代是要好许多,但据查死在宋太祖手上的文官并不少。
      对这些记录,雷三郎不是专家,自然不可能有所考证。不过,整个宋朝的传统,除了开朝几代,对于士大夫确实是很少有杀戮的,这几乎是封建社会中的一个奇迹。
      等这次到了东京汴梁,他也确实看到皇权虽然仍是无限崇高,但士大夫、知识分子、甚至是富商巨贾很少提到炒家灭门、掉脑袋、灭九族这样的酷刑。
      这对于至高无上的皇帝家族统治,如果没有一种至少是警戒性的东西约束是难以想象的。
      他了解过每年太庙祭拜的模式和程序,里边确实有些秘密和不可说之事。这两天,时妍在假扮宫女多次暗中窥探,确实有这样一个存石碑的密室。虽然无法进入进行深入探查,但以往拜祭的形式和规模倒与记载接近。
      这使他确信:誓碑应该是存在的,即使其中所谓内容有所不同,但与道家思想却不无裨益。这从道君皇帝赵佶的所作所为来看,就可以证明。
      他为此还分析过:太祖本人那是要为后代开路的,“誓碑”这一限制不包括他自己,他要按照自己的看法将为适合的官员制度作出典范;淘汰的淘汰,该留的才留,而要求后人按他的思路行事。
      至于第二任的太宗皇帝大概也不服他哥哥那一套,我行我素了好一阵子。不过到了晚年似有所悟,也就把这应该说颇有革新性色彩的誓碑流传下来。到底真有没有誓碑,现在不重要,至少在有宋一朝类似的告诫应该是存在的。
      他现在在赌,赌道君皇帝赵佶宠信道教已成“道痴”,把“天道圣使”宣讲这极为机密的誓碑内容视为通神之作。
      他基本能认定了胜率较高,就像他的“相人眼”准确率极高一样。
      他,赌赢了。
      试探也表明,关于“誓碑”的说法不是空穴来风,赵佶的表现已经代表了一切。
      做了这一番通神表演的雷圣使,又应该能在道痴赵佶那里保持相当一阵子“光辉形象”了吧。
      他注视着眼前的“赵仙长”,深深的点了点头,然后伸出右手在左掌上缓缓滑过。
      只见那殷红色的四个字体,渐渐地、渐渐地消失了,好像融化在手心里。
      赵佶又看得呆了。

257 太祖誓碑【五章】6[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