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济尔哈朗想干什么?”皇太极声音不高,语气却有些重,明显有些不满。臣子们不敢吭声,气氛顿时变的紧张。
“豪格。”皇太极喊道。
豪格赶忙上前,朗声道:“儿臣在。”
皇太极说:“你赶快去看看,济尔哈朗到底在干什么。”
“喳。”豪格转身预走。
皇太极忙又叮嘱说:“如果他正在攻打明营,你必须阻止,若他不听,你就说是朕的旨意,让他立刻回来见朕。”豪格连连应着,接过亲兵递来的缰绳,飞身上马,急驰而去。此时,左侧清营前击战正酣,几乎整个镶蓝旗的兵马都在作战。尽管清军数量占优,但今夜他们却打的格外吃力,明军如同打了鸡血一般,个个儿凶猛异常,战斗力极强,而且只进不退,杀的红了眼睛。
面对越来越吃紧的局面,济尔哈朗几乎快蒙掉,他完全没料到,明军居然如此顽强、如此拼命,原本打算占领明营阵地,继续压缩包围圈,可现在的情况是,明军不仅没有丢掉阵地,反而把清军逼的连连后退。虽然济尔哈朗身先士卒,和明军杀的难解难分,早已血染战袍,但清军还是逐渐后退,阵形也被明军冲乱,无论他怎么喊,都无法改变颓势。
王廷相带着乌达海,领着一帮明军,直扑济尔哈朗。明军散开,很快形成半包围圈,向济尔哈朗发起猛攻。
“济尔哈朗,拿命来。”王廷相催马上前,抡开大刀,和济尔哈朗打在一处。两人早就成了熟人,正面交锋已有好几次,从个人能力来说,差距不大,从战果来说,济尔哈朗几乎全胜。
“王将军,你不是本王对手,你赶紧回去,转告崇祯帝,让他尽快投降,不要再顽抗下去,若他诚心来降,大清皇帝会宽赦他的。”
王廷相稍有愣神,接着便反映过来,朗声说:“清贼莫要猖狂,我朝皇上英明有德,早晚会把你们这些乱臣贼子杀尽,还天下太平。”
济尔哈朗闻言,不经暗自庆幸:如此看来,崇祯帝果然在明营中,这可是大清的绝好机会,若能将崇祯帝俘获,大明也就不复存在,中原的万里江山,从此将归大清所有。
正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两人不再搭话,双刀并举,你来我往,都使了全力。
见王廷相占不到上风,乌达海爆吼一声,催马上前,抡开双槌,加入战团。
虽说济尔哈朗作战勇猛、武意超群,但王廷相和乌达海也不是吃素的,在两人的攻击下,济尔哈朗落了下风,逐渐向后撤退。
豪格横冲直撞,纵马奔来,一边截住王廷相,一边问济尔哈朗:“这是怎么回事?”
济尔哈朗没说实情,毕竟实情太丢人,而且他有重大责任,至少也是严重失职,一旦说
实情,恐怕必受处罚。想想吧,只是一个明兵,就把一侧清营搅的天翻地覆,杀人、洒毒、赶马、放火,可以说来去自如,犹如无人知境;最难以致信的是,在众多清兵的包围中,在已经严重受伤的情况下,那明兵还是顺利逃出,而且还进了明营。
济尔哈朗总不能说,为了抓住那个民兵,自己才带兵猛追,而且临时决定向民营发起进攻。这样的话只会让人笑话,并给那些险恶之人留下口实,更重要的是,这没法给皇上交待。
济尔哈朗说:“崇祯帝带人闯营,已经进到明营。”豪格大吃一惊,用怀疑的眼神瞥了济尔哈朗一眼,然后说:“皇上有旨,令你即刻收兵。”
济尔哈朗长松口气,他也不想再打下去,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若再打下去,非吃败仗不可,若果真那样,后果不堪设想。
济尔哈朗冲身后喊:“鸣金收兵。”听到锣声,清兵如释重负,争先恐后向后跑,生怕跑慢了,就会成明军的刀下鬼。
第三十三章:难言实情[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