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当年的风范已不复存在。皇帝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往往不断把强大的物质重负转移到百姓的身上,而长期的战乱更使百姓在惨淡的生计之外,还在心理上增添了一种恐惧与疲惫之感。在这种情况下,司马炎反其道而行之,提出无为而治的强国方略是最适合不过的。
司马炎在治国措施上的,进行了系列改革。司马炎改革的政治制度上承曹魏,别有创新,有些为东晋南北朝所奉行,深刻地影响了西晋一代及其以后的政治。
三省制度的初步确立西晋代魏,同曹魏代汉一样,以王朝禅代的方式和平地进行,曹魏时的显贵大都成为新朝的开国元勋。司马炎称帝后,模仿古代名称,杂采近代制度,同时设置太宰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等名号,号称八公,以宠待勋臣贵戚。其中太尉司徒司空虽沿汉魏仍有宰相之称,但除了司徒还拥有掌管州郡中正对士人乡品的品第职权外,与其他五公一样,几乎都是尊宠虚衔。
由于曹爽及司马氏父子先后操纵曹魏政权时,都利用尚书机构发号施令,使汉魏以来权力日益上升的尚书机构在西晋时取得了朝廷大政的决策权。尚书台以尚书令尚书仆射主掌,西晋初尚书台下置吏部三公客曹驾部度支屯田六位尚书,后又改置为吏部殿中五兵田曹度支左民六尚书,六尚书分掌三十五曹,各曹以郎中负具体责任。尚书台长官尚书令尚书仆射无论在名义上还是在职权上,都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的真正宰相,有时皇帝还特置录尚书一职以委任权宠,全极处理尚书台事务,太常等九卿及地方官员,均奉尚书台命令行事。
曹魏设置的中书高官官中书监中书令不仅掌管诏令文书的撰定,而且参议政事,地位声望都较曹魏时期大为提高。门下高官官侍中散骑常侍等既保持其在皇帝身边为皇帝提供政策咨询的权力,又获得审查尚书机构上行下达的文案的职权,权力增重,这样,三省基本上取代汉代的三公九卿,成为中央皇帝之下的最高权力机构。
分封制的演变分封制是西晋政治制度中一个重要内容。泰始元年(公元265年)十二月,司马炎刚即帝位,又改革分封制度。将其祖司马懿以下宗室子弟均封为王,以郡为国,邑二万户为大国,置上中下三军;兵五千人;邑万户为次国,置上军下军,兵三千人;五千户为小国,兵千五百人。司马炎叔父司马干司马伦司马亮分别封为平原王琅邪王扶风王,弟司马攸封为齐王,均为大国,司马炎叔祖安平郡王司马孚则超越制度,食邑户数多达4万户。
司马炎的弟弟堂兄弟伯父叔父堂伯父堂叔父同时封王者达27人。司马氏创业的勋臣贵戚均加封进爵,为公为侯,封邑达1万户者为大国,5000户者为次国,不满5000户者为下国,大司马石苞车骑将军陈骞尚书令裴秀侍中荀勖太傅郑冲太保王祥太尉何曾骠骑将军王沈司空荀顗镇北大将军卫瓘均封为公。(本章完,未完待续。)
第一章 天下归一司马氏(一)[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