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见智,各写各的书,各唱各的调,到今天依然是吵的脸红耳赤,争论不休。
历史的公案毕竟由来已久,但到底孰是孰非,那是历史学家们的事情,本书在这里只想真实再现韩琦和王安石之间的交往。
据《宋史王安石传》载:“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宋仁宗庆历二年,22岁的王安石参加京试,本来是考中了进士第一名,但是,仁宗皇帝在御试时,因为王安石所写赋中有“孺子其朋”一句,被仁宗皇帝以“此语忌,不可魁天下”为由,给改成了第四名。呵呵,王安石哪里知道,那时候的仁宗皇帝就已经被朝中乱飞的朋党帽子给闹的心惊肉跳,看见“朋”这个字,脑袋都会突然间变大?
殿试被改成了第四名的王安石,授职签署淮南书判。庆历五年韩琦罢枢密副使出知扬州,王安石正是韩琦的下属幕僚。
有关王安石中进士的内幕,在许多史书上都归之于是因为他得到了一代文豪欧阳修的大力推介,说王安石的好友曾巩,拿着安石写的文章给欧阳修看,欧阳修一见之下,颇为惊异安石的才华,于是拿着王安石的文章四处宣赞,这才使王安石得中高第。
然而,后世王安石的拥戴者们,对史书这个记载却愤然呲之以鼻,认为此说简直是荒谬绝伦,是对王安石才华的诋毁。一些人并为此甘心做书蝥,呕心沥血加以考证,查出庆历元年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一书、庆历二年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二书中,均没有个一字提及王安石,如此又何来曾巩把王安石的文章送给欧阳修?而欧阳修又为之四处延誉之说?真是荒诞一至如斯!一至如斯!
我们不想考证这件已经从古拉扯到今的无头公案,因为这不是本书的宗旨。但有一点却可以确定,那就是王安石此人极具政治抱负,性格又孤傲无比,是一个对等闲之人绝看不进眼里的人物,王安石不仅才华横溢,而且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在王安石心目中,为君王者当效法尧舜,为辅臣的须遇明主,才能够一展鸿鹄之志,所谓云从龙、风从虎。这也正是王安石终宋仁宗、宋英宗之世,始终未能得到重用的根本原因。王安石曾写过一首《浪淘沙令》,淋漓尽致地袒露过自已的内心世界: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谈笑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王安石在词中借伊尹、吕望(姜太公)两位古代贤臣得遇商汤、周文王的际遇,感叹他们遇到明主,终于创下了千古伟业。
王安石后来大力推行的变法,也因为他这种旷达、孤芳自赏的个性,从一开始的富国强兵,转变成了不切实际的一意孤行,其最终结果,是遭到了当时一批如韩琦、欧阳修、富弼、司马光等北宋名臣,包括一开始对王安石颇为欣赏、但最后却成了王安石变法反对者的一批朝臣的反对,从而成了王安石变法道路上阻力最大的一群持不同政见者。
王安石入主北宋政坛的时候,韩琦已罢去首相职务,出任北京(今河北大名县)留守。严格来说,王安石实际上是韩琦的继任者,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说是神宗皇帝想委王安石以大任,这才让对自己有着辅立之功的韩琦离开了京城。
第八十一章[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