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不在本书探讨范畴,但“不以文章名世”,并不等于韩琦“文”的造诣不深,只不过韩琦一代名相,其生平更多侧重于政治家的责任而已,否则,韩琦又怎能在重文轻武的大宋王朝一步步走到位极人臣的高位?
大宋王朝重文轻武,其对中华民族最大贡献之一,是催开了“宋词”这朵华夏文化中最灿烂的奇葩,有宋一代短短300多年时间里,涌现出了数以百计的词坛大家、文坛泰斗,一个个全都是金光闪闪、辉煌耀目,晃点的人两眼发晕。正因如此,尽管韩琦有着“历相三朝,功在社稷”的丰功伟绩,但论其身后名望,却远逊于和他同时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乃至稍后的王安石、苏轼等人,正应了“珠玑文章千古颂,帝王将相几人知”这句话(且慢,写出了众多传颂千古宋词的南唐后主李煜是不是应当除外?还有上述列举的名人们也都算得上是政治家呢)。韩琦,一位政治家、军事家的杰出风采,就这样被宋词灿烂的光华篇章湮没了。但韩琦《九日水阁》诗中“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一联,直到今天还为世人传颂。
韩琦一生中,以30多岁年纪赴西北戍边,作为宋军前线主要将领之一,力主出兵抗击西夏入侵,无疑是他50年仕途生涯最为辉煌的一段,然而后世文人墨客对“杨家将”群体的艺术塑造,以及采用时空置换、张冠李戴等手法创作的大量文学作品,使韩琦这段悲壮生涯同样只能被湮灭在野史的流传之中,而所有这一切,无疑都削弱了韩琦在后世的形象。
本书的宗旨,便是翻开这段尘封的历史。
临大节、决大事,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欧阳修昼锦堂记)
心期自与众人殊,骨相知非浅丈夫。幕府少年今白发,伤心无路送灵轮。(王安石韩忠献公挽词二首)
功盖天下,位冠人臣,不见其喜。任莫大之,责蹈不测之祸,身危于累卵,不见其忧。(朱熹三朝名臣言行录)
题记:[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