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四十六章 金革之事无避[2/2页]

乱清 青玉狮子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容臣等商议明白,再具折禀奏。”
      “好吧,希望你们真能商量明白。”
      这句话,颇含讥刺,几个军机大臣的头,都不由低了一低。
      “为国夺qg,”慈禧缓缓说道,“在职守制,这个事儿,满员大约都好商量,可是,只要是汉员,就几乎没有一si儿商量的余地,我真不晓得是怎么回事儿了!曹毓瑛、许庚身、郭嵩焘,你们几位说呢?”
      这三位,都是汉员。
      曹、许、郭三人,没想到圣母皇太后一下子越过前面的三位满大臣,直接问到了自己的头上,都愣了一愣。
      三人之中,曹毓瑛排名最高,自然要先答话:“回太后,方才,轩亲王有句话说得极好,‘礼有经,亦有权,此典出自礼记,孔颖达礼记正义曰,‘此一经,是权礼也。若值国家有事,孝子不得遵恒礼,故从权事。”
      顿了一顿,说道:“就是说,‘经也好,‘权也好,都是‘礼,拿‘守制来说,只要‘国家有事,便可‘从权,即‘夺qg。”
      又顿了一顿,说道:“这个‘国家有事,指的是金革之事,即战事,所以,古人乃有‘金革之事无避、‘墨絰从戎之谓。”
      这一番书包掉下来,慈安听得头昏,慈禧却是明白曹毓瑛的言外之意的:俺们汉员,也是很讲道理的,只要“国家有事”,便可“夺qg”。不过,除战事之外,其他就不在“夺qg”之列了,包括翁同龢这档子事儿。
      慈禧微微冷笑:“果真是‘金革之事无避么?咸丰七年,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病逝,曾国藩报了丁忧,即离营回湘。彼时,咱们和长毛正打得热闹,朝廷要他‘夺qg,人家呆在湘乡,就是不肯挪窝,接连上书,一定要在籍守制,就这么干顶了朝廷小半年,朝廷没有法子,只好准了他的奏。”
      顿了一顿,说道:“那个时候,我正侍候先帝看折子,我还记得,先帝准他的奏的时候,唉声叹气,脸se那个难看!”
      慈禧的语气愈来愈是激烈,压得三个汉员,头低了一低,又低一低。
      文祥谨厚,心里觉得,军机议政之时,皇太后翻出旧账,批评功臣,不是十分妥当,乃越次奏道:“圣母皇太后明鉴,彼时qg形复杂,曾国藩坚持在籍守制,也有他不得已的苦衷。”
      慈禧微微“哼”了一声,说道:“什么苦衷?不过是忧谗畏讥,怕小人下蛆,寻衅攻讦他什么‘希荣忘哀,坏了曾某人的身后名声罢了!”
      曾国藩担心的,并不仅仅是“身后名声”,不过,文祥以下,听到慈禧如此说法,心里都是微微一宽,圣母皇太后这几句话,算是明贬实褒,她对曾国藩的批评,即便传了出去,人们也不至于以为曾国藩帘眷已衰。
      不过,听得出来,皇太后对在籍守制二十七个月这回事儿,是真正不满了。
      有人就想,难道,“上头”真的想动这个“三年之丧”的制度?拿着翁同龢丁忧一事,借题挥,甚至连曾国藩都扯了进来?
      这,可是真正不容易!
      ~~

第四十六章 金革之事无避[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