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0292章 超凡才能[2/2页]

重生之实现中国梦 澹台逍遥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保存自己,也只有保存了自己,才能去消灭敌人,他把保存自己做为手段,而会打战是消灭敌人才是最终的目的。
      这根本不是11=2这么简单,而是11=10的效果。
      如何才能打败强大的敌人。
      毛委员继续这这个问题深化下去。
      敌强我弱这是必然的,怎么样去打才能打败强大的敌人。
      那就是把敌人的强势,必需化解掉才行。
      估计毛委员是从那里受到启发,士兵打战也是需要精力、体力的,那如何才能消耗敌人的精力体力,必需这个上面想办法。
      不断的骚扰敌人,吃饭骚扰,睡觉骚扰。
      让敌人天天吃不饱饭,睡不了觉。
      天天牵着你翻山越岭,时间一长,肥的拖瘦了,瘦的拖死了。
      强大的敌人也就通过这一系列方法。
      让他们变弱小了,找准机会就能消灭他们。
      通过不断实践,逐渐完善了游击战的战术方法。
      最有发言权的理应是,当年参加井冈山斗争的党和红军最主要的领导人,特别是朱德、陈毅、彭德怀三人,他们都认为“十六字诀”是毛泽东概括的。
      1962年6月,朱德在《从南昌起义到井冈山》一文中说:
      “关于游击战术以至整个战略问题,还是后来由毛委员系统、完善地解决的。”
      1937年,彭德怀在《八路军怎样作战》一文中说:
      “毛**同志曾经发明了一个有名的十六字的游击战术原则,即‘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1939年,陈毅在《论游击战争》一文中说:
      红军游击战争“其战术特点包括在‘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毛**的十六字诀内,又可包括在黄公略的‘化零为整,化整为零的两个战术口号之内”。
      还有当年参加井冈山斗争的肖克、何长工等老同志。
      他们也在回忆中认为。
      “十六字诀”是毛委员在井冈山时期提出和概括的。
      毛委员的打圈子战术,就是以根据地为中心,强敌来了,先领他转圈,等他转晕了,暴露出弱点,就抓准狠打。
      转圈是手段,消灭敌人是目的。
      打就要有收获,既消灭敌人,又有缴获。
      “不要会打仗,只要会打圈”,是当地山林武装的统军经验。
      毛委员却说:我们“不仅会打圈,更要会打仗”。
      毛委员指挥部队以宁冈为中心,四处游击,平均九天一战,在井冈山站稳了脚跟。
      1928年1月,江西国民党军第27师对井冈山发动第一次“进剿”。在遂川的一个会场,毛委员再将“打圈子”战术深化一步,提出了“敌来我去、敌驻我扰、敌退我追”的游击战原则。
      在随后的战斗中,毛泽东将这12个字化作具体的作战行动,指挥部队避实击虚,连续粉碎了湘赣两省国民党军的“进剿”和“会剿”,建立起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游击战,锤炼出红军独特的战略战术。
      也让初掌帅印的毛委员,参透了游击战争的奥秘。
      并形成了迥异于任何军队的兵法要髓。
      在总结红军游击战经验的基础上,毛委员将游击战的作战原则进一步概括为著名的“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从以上经历者的叙述中。
      确实是毛委员总结概括出来的“十六字诀”。
      有很多的人总是觉得,一个人的力量非常有限。
      只有集体的力量才能强大。
      从表面上看,大战役动辄就是几万人,甚至是几十万人参加。
      个别人的作用看上去确实微不足道。
      很多的人都被无边无际的大兵团震撼了。
      觉得只有他们才有巨大的能量,也觉得只有他们,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其实只要是做一个简单的对比。
      大家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出,伟人的巨大作用。
      同样是红军,在毛委员的领导指挥下,从几百人的弱小红军,不断发展壮大,并且建立了大片的根据地,红军也发展到十万人。而在博古李德的领导指挥,强大的红军,不断打败战,就在大量扩红的情况下,还是不断减员,最后只剩下3万红军。
      后面又在毛委员的领导指挥下,打破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
      胜利的走完两万伍千里的长征。
      在两大主力红军会师后,又遇到分裂红军。
      随毛委员到达陕北结束长征的只有七千的红军。
      在一年多的时间,红军又从7000多红军,发展到3万多红军。
      而领导的,8万多红军,最后到陕北的只有11万人。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的部队,全部约为34万多人。

第0292章 超凡才能[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