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去吧。”
窗外,一阵轻风徐徐吹来,吹拂着璎珞那乌黑秀丽的长发,仿佛那日在竹林山上,王维抚摸她脸颊的手,痒痒的,柔柔的……
她粉颈低垂,粉嫩的脸庞明媚动人,弯弯的睫毛俏皮地跳动着。她细细端详手中这对戏水鸳鸯,眼前不禁浮现出王维教她弹奏《阳春古曲》时那深情款款的眼眸。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摩诘,今生今世,愿你我能像这对鸳鸯一样,双宿双飞,白头偕老。”
正当璎珞沉浸在她为自己编织的美梦中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由远及近。“吱呀”一声,有人推门而入,不是别人,正是兴宗。
“璎珞,快来看看,我给你带什么来啦?”
兴宗的声音,一如既往的大大咧咧。他兴冲冲地走到璎珞面前,手中托着一个锦囊,一脸神秘。
“兴宗,你终于从岭南回来了,阿爷阿娘可是一直念叨着你呢!”
“璎珞,不出门不知道天下之大。不说岭南风光和我们北地风光有多么不同,光是这个小玩意,你一定不曾见过。”兴宗一脸得意地说。
“哦?我看看。”
“先把手摊开。”
璎珞乖乖地摊开白皙的玉手,兴宗得意地打开锦囊,将一捧明艳鲜亮、熠熠生辉的小豆子倒在她的手心,说:“这是一种岭南才有的豆子,俗称红豆,又叫美人豆、相思豆。岭南人喜欢将此豆做成珠串和饰物,贴身带在身上。”
璎珞用指尖轻轻捏起其中一颗最红最亮的,走到窗前,在阳光下细细欣赏起来。
“兴宗,你方才说红豆又称相思豆,这其中有什么典故么?”
“这个么?自然是有的。”兴宗顺势坐在璎珞旁边的榻上,喝了口茶,像先生说书一样说了起来:“听岭南当地人说,东汉年间,闽越国有一男子被强征戍边,他的妻子就日日到村口古树下等候,盼望丈夫早日归来。几年过去了,当年的同伴们都陆续归来,唯独他丈夫迟迟未归。女子以泪洗面,终日站在古树下,朝盼暮望,哭断柔肠,最终泣血而死。奇怪的是,第二年春天,树上忽然结出一种荚果,其籽红色透亮,晶莹鲜艳。村里人说,这一定是那位可怜的女子思念丈夫的血泪凝成的,很有灵性,取名为‘相思豆。”
兴宗讲得头头是道,璎珞听得如痴如醉,被这位女子的情深义重深深感动了。
她小心翼翼地将红豆放入兴宗的锦囊中,叹了口气,说:“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常圆。小小一颗相思豆,诉说着人间多少伤心事啊。”
“哎,我倒觉得,红豆未必代表伤心。其实,也可以像你手中的鸳鸯那样,成为爱人之间的信物。”兴宗眼尖,一眼看到了璎珞手中的鸳鸯,狡黠地笑道。
璎珞没好气地瞪了他一眼,说:“你拜见过阿爷阿娘了吗?我看你车马劳顿,还是快回房歇着吧。”
“唉,礼物收下了,就要赶我走了。对了,摩诘兄已通过吏选,官拜太乐丞,并在长安买下了宅子。恭喜咱家璎珞,快要成为诰命夫人咯。”
“兴宗……”王维之前已写信给她,她自然都已知晓。
不过,听到“诰命夫人”四字时,璎珞还是一阵娇羞。她粉靥薄嗔,星眸微怒,其实,她的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
兴宗在家小住几日后,又要启程去长安。一则向姐夫道喜,二则为明年的府试做些准备。临走时,璎珞悄悄递给他一个精巧的木匣。
“兴宗,替我将这个木匣交给摩诘。他见到这个,自然明白。”璎珞一边说着,一边微红了脸颊。
“璎珞,我看我不是月老,却胜似月老呐!这不,不仅替你们传书,还替你们传木匣。你们成亲之日,总要拿大海碗敬我几杯酒才好。”
“我们拿大海碗敬你,你自然也要用大海碗敬我们。只怕摩诘还没醉,你就已经撑不住了。”璎珞笑道。
兴宗狡黠笑道:“璎珞,你这还没过门呢,就已经和摩诘兄成‘我们了。唉,有了夫君,忘了弟弟。”
璎珞脸一红,自知失言,只好顾左右而言它道:“你看你,越大越没个正经了。此番去长安,定要用功读书,争取明年能通过府试,让阿爷阿娘高兴高兴。”
“我自然想用功读书,只怕摩诘兄看到这个木匣,定要题诗一首。题诗也就罢了,只是苦了我,又要替他将诗带给你。如此往复,我还能用功读书么?”
不等璎珞回过神来,他就跃然上马,双手合十道:“我只盼着你们早日成亲,我就阿弥陀佛了!”说着,哈哈一笑,策马扬鞭,向长安疾驰而去。
沉浸在甜蜜爱情中的璎珞,并不知道在距离她千里之外的长安城,有个人却在痛苦地喝着闷酒。
第17章 一个赌注[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