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三百七十四节 破交作战[1/2页]

我是师长范哈儿 黄初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第三百七十四节破交作战
      台湾的战略地位毋庸置疑,不管是盟国的中美两国还是日本,都非常清楚一旦这个岛屿落入对方手里,对整个西太平洋战局意味着什么。
      它位于大陆的东南缘,是中国第一大岛。清末因为其战略地位日益重要,首次设省,全省由台湾本岛和周围属岛以及澎湖列岛组成,共有大小岛屿88个。台湾本岛的属岛还有钓鱼岛、赤尾屿等8个,较大的钓鱼岛面积36平方公里,此外本岛附近还散布一些礁石和沙洲。
      台湾的重要地缘意义体现在它扼西太平洋南北航线之要冲,既是亚欧大陆东入太平洋的桥头堡,也是从海洋西进欧亚大陆的跳板与基地。异常重要的国际战略地位,使台湾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甲午战争后,日本强迫清政府割让澎湖、台湾,由此,日本控制了从千岛群岛到台湾的岛弧,左右和影响了从鄂霍次克海到南海的大片海域,掌握了亚洲东岸大部分海岸地区进入太平洋的通道。日本在二战中,偷袭珍珠港的舰队是从千岛群岛出发的,突袭美在菲的空军基地的飞机也是从台湾起飞的。战争开始,日军进展迅速,很快就打到所罗门群岛,这与其以台湾为基地的有利条件有关。如果当时日本没有占领台湾,则战场形势也许会另当别论。
      西太平洋海域地处亚洲与太平洋的结合部,南北长3000余海里,是亚洲与太平洋联系的“桥头堡”。海区外缘有世界上最长的岛链环绕,北端是日本列岛,中部为琉球群岛、台湾岛,南部是菲律宾群岛、加里曼丹岛。其中,台湾居于西太航线的枢纽地位,扼守着整条航线的要冲。西太航线既是连接东北亚和东南亚的海上长廊,也是连接太平洋、沟通印度洋的交通要冲,是世界海上交通的重要枢纽和海上航运繁忙的航线之一。
      在近现代战争的历史上,各国为争夺这片海域及其海上航线而进行的战争接连不断。如1904年日俄进行的世界海战史上罕见的战役之一黄海之战;1898年,在南中国海马尼拉湾附近进行的美国与西班牙的战争等。二战及战后几十年间,西太平洋海区的战事始终没有间断。如二战中,1941年日军登陆马来半岛和新加坡,击败英国在远东最强集团军的马来西亚战役;1944年,为控制南中国海交通线,美日双方发生的菲律宾战役等。
      二战结束后,美国为了同苏联争夺在亚太地区的“势力范围”,不仅频频集结重兵干涉亚太事务,而且还拉拢日本、韩国、台湾、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构建了大量的前沿军事基地,逐步在西太平洋地区形成了围堵苏联和中国的‘岛屿锁链‘,并对西太平洋航线一直虎视眈眈。虽然美国自然资源丰富,但由于其对矿藏资源和物资的消耗巨大,所以一些重要战略原料等仍需依赖进口。随着亚太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它还成为美国最主要的贸易地区。因此,太平洋区域海上交通线对发展美国经济与军事工业有着重要的作用。美国在军事运输上对本海域海上交通的依赖性亦很大。
      台湾是中国东南沿海的天然屏障,可作为主要的战略点对我沿海防御起到骨干支撑作用。台湾与海南岛相映,形成‘双目‘;北和舟山群岛呼应,构成‘倚角‘;足以掩护中东南沿海6省市及该方向的战略纵深。
      明清以来中国数世纪历史业已证明,台湾安定则大陆安定,台湾有危则国事不宁。清初统一台湾,其后近三百年海疆大体安定,且对大陆经济商贸带来巨大利益。岛内新兴有许多大市镇,街衢纵横、舟车辐辏,百货充盈。到乾隆之后,贸易甚盛,出入之货岁率数百万元。煤、糖、茶、稻米等是输出大宗,樟脑在19世纪末占世界销量1/3-2/3。稻米丰收时“千仓万箱,不但本郡足食,并可资赡内地”。有记载乾隆初年“盖缘拨运四库及各营兵饷之外,内地采买既多,并商船所带,每年不下四五十万。又南北各港来台小船,巧借失风名色,私装米谷,透越内地。”
      台湾自晚清以来对于中国国防、尤其在海防上更具有关涉全局的作用。
      世界上拥有强大海军的都是那些向外扩张最具侵略性的国家,19世纪的欧洲殖民国家个个都有强大的海军,英国、西班牙、荷兰、法国等莫不如此,美国、日本、苏联等则是20世纪后起的海军大国。中华民族没有向外扩张的本性,所以在鸦片战争以前就几乎没有过正式的海军。
      正因为有海无防,才有《中英南京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等一个个割地赔款的丧权辱国条约。如果抛开政治、经济因素不谈,可以说不重视海军,轻视海军,是近代中国频遭外敌侵略的根本原因。
      无数惨痛的事实证明,历史发展到近代,以农耕为主的“黄色文明”根本无法抵抗以海洋贸易为主的“蓝色文明”的进攻。避免外敌入侵的最好的办法,并不是提心吊胆地关着国门,而是要不遗余力地发展自己,并且积极主动,争取战略的优势。范哈儿对此早有清醒的认识,不仅提前在仰光建立了自己的海军,也早就派人渗透进入台湾,企图在大战的适当时机,重新夺回台湾这个战略要点。
      历史上,美国在二战期间及之后,趁机强占了太平洋上的大部分岛屿,并逐步将其势力扩展到西太平洋部分国家的领海和领土;同时大力加强在岛链上的有关国家或地区军事设施建设,扩建海空军基地,加速构建军事包围体系。此外,美还加紧拼凑“东亚集体安全体系”概念,签订各种条约,建立军事同盟,增加驻兵数量,加紧岛链的封锁力度和对各国的遏压态势。多年来,美一直在积极寻求新的前进基地和后方支援基地,不断充实太平洋的基地带;同时加强与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国的军事同盟关系,力图使得海上军事遏制、封锁的态势对其更为有利。
      美国在亚太地区部署了强大的海空军兵力,利用海内外的海军基地在西北太平洋地区营造的包围圈梯次构成了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南朝鲜、台湾、越南;第二道防线是日本、冲绳、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第三道防线是小笠原群岛、马里亚纳、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三道防线中的第一、第二道防线基本上是指现今的“第一岛链”,而第三道防线则为目前的第二岛链。
      台湾位于第一岛链上的中间位置,向北排列着硫俅群岛、日本列岛、千岛群岛,宛蜒2000多海哩,南望则是东南亚数千群岛,纵深也有数千海哩。从台湾向东,跨越1200公哩,则可进击第二岛链。仅从军事角度来看,雄居台湾一点,可危震三方。
      台湾北距鸭绿江900海哩,南至北仑河口与南沙群岛均约800海哩,一支舰队从此出击,在二天内,机动范围可覆盖整个中国沿海;向北可抵东海抵黄海作战,向南可直接打击侵犯南中国海之敌。
      从战略角度来看,以台湾为中心,以一千里为半径,向太平洋作一个扇形延伸,可以建立一个相当具有战略纵深的防御网,对于接近中国海岸线的敌对势力,提供了早期预警以及积极防御的战略态势。反之,如果台湾成为敌对势力,台湾就会如同一把利刃抵在咽喉,使大陆寝食难

第三百七十四节 破交作战[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