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三百六十一节 撇开苏联[2/2页]

我是师长范哈儿 黄初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美元贷款计划,甚至在附加条件中承诺直接拨付给所有参战的中国各势力分配,这里面既包括老蒋和范哈儿,也包括共产党和阎锡山、李宗仁等派系军阀。
      虽然德黑兰首脑会议最后解决了盟国之间从哪条路线进攻柏林这个重大战略问题上的争论,但是联合参谋长会议仍然不能决定从哪条路进攻东京。
      原本从徐州方向突破,再从中国华北打到中国东北,最后朝鲜半岛对日本本土发起大规模的登陆战役,这无疑是最稳妥的方案。但是现在,美国在西太平洋岛链的作战顺利,加上范哈儿成功实现对中国南部海域边疆的收伏,却是让盟军多了几条更快更现实的选择。
      美国海军于十一月攻占吉尔伯特之后,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的计划人员报告说:
      “中太平洋的战局预示从那里能较快地向日本推进。”
      而麦克阿瑟在和范哈儿了解广州战情后,直接报告:
      “利用收复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直接攻占台湾岛,再根据岛链逐个北上进攻日本本土,绝对是最安全和最快速的方法……”
      在阿诺德将军的支持下(他需要为他的战略轰炸机找到能飞到东京的基地),金说服马歇尔同意以美国部队全力支持他发动的攻势。但同时,由于政治原因也不能放弃麦克阿瑟经西南太平洋向菲律宾发动的进攻,对于即将收复的中国东部沿海,更是不会放弃利用。
      结果是决定继续进行这两个攻势,并指示“沿着新几内亚-荷属东印度群岛-菲律宾轴线发动的进攻将与夺回各托管岛屿的战斗同时进行。在中国东部沿海省份、关岛、提尼安岛和塞班岛将建立一支轰炸机部队,以便对日本本土进行战略轰炸。”
      美国陆军计划人员现在十分重视他们的b-29型轰炸机。这种四引擎的“超级堡垒”轰炸机的翼展是一百四十一英尺,发动机是二千二百马力,能运载四吨炸弹航行三千五百英里。b-29型轰炸机前一年首次使用时出了一些技术问题。尽管受到了挫折,阿诺德将军发现,这种轰炸机具有极大的战略价值,它的武器装备威力强大,在遇到战斗机时可以自卫。他断言,这种超级堡垒有可能使美国不必对敌国本土诸岛发动代价极大的入侵。
      对日本的轰炸将从印度和在重庆北部专门修建的前进机场发动,直到美国海军的战役推进到马里亚纳群岛并夺取了向东京发动空袭的较近的基地为止。
      “六分仪”指示在总结盟军对战略轰炸的效果所抱的信心时说:
      “出兵日本本土诸岛可能是不必要的,通过海上和空中封锁并从前线基地进行的密集轰炸可能打败日本。”
      由于肯尼将军的第五航空队为通过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向前推进而作的努力,麦克阿瑟将军已改变了态度,他开始热烈支持空中力量的潜力,但是他还不相信出兵日本是不必要的,能否再占领菲律宾是他的“雷诺3”战略和他个人的圣战成败的关键。然而,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迟迟不批准这个行动。萨瑟兰将军从开罗报告说,看来参谋长联席会议赞成依靠海军通过中太平洋推进,然后在台湾,甚至在中国大陆建立基地开辟通往东京的比较直接的道路。这个消息使麦克阿瑟非常欣喜,一边拍电报恭喜范哈儿即将成为主场,一边却也是感叹自己的菲律宾作战计划要被搁置了。
      为了使这位难对付的西南太平洋统帅放心,马歇尔将军决定乘飞机经过绕地球一周的艰难航程回国,中途在布里斯班停留。麦克阿瑟将军最初的反应是,他应当去领导盟军预定在阿拉维岛的登陆行动,以便避免同马歇尔的“有点尴尬的”见面。阿拉维岛登陆是开始对新不列颠的拉包尔的进攻。
      尽管如此,他仍然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向马歇尔推销他对太平洋战略的见解。使他感到惊奇的是,发现马歇尔理解他的意见并坚持说,参谋长联席会议还没有就从哪条路线进攻东京问题作出最后决定。
      因此,麦克阿瑟听到罗斯福总统在圣诞夜的广播讲话时感到鼓舞。总统断定,陆军参谋长最近在澳大利亚举行的会议“将使日本佬在不久的将来听到大量的坏消息”。
      虽然中国战区最关键的徐州会战没有胜利迹象,但太平洋岛屿上的种种迹象显示,美军可以自由打击日本本土的日子已经不远了。至于日本的战斗力能力,更是在过去的一些日子里,正在不断被削减。
      很明显,它的战力已经从战争的一个最顶点,开始缓慢下降了。
      战争开始时,日本拥有六百多万吨商船。事实可能已经证明,这个运载能力刚好能满足在这个分散的岛屿帝国运输货物和军用补给品的需要。但是东京政府几乎完全没有注意建立曾经帮助英国赢得对付德国潜艇的大西洋战役的那种有效的船舶管理机构;当他们意识到这个问题时已经太迟了。陆军征用了大批商船作为货船从日本开出;其实他们本来可以利用别的船只,因为有许多船常常空船到南面的国家去运回从“共荣区”掠夺的货物。已经被培养成象英国皇家海军那样野心勃勃的帝国海军也同样犯了轻视潜艇部队和潜艇战的错误。英国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取得了沉痛的教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刚好及时想起了这个教训。然而,尽管轴心国伙伴们的水下战取得了极大的胜利,帝国海军仍然执述不悟,看不到护航战术的必要性。
      美国在珍珠港事件之后立即宣布了在太平洋进行不受限制的潜艇战的政策,由于鱼雷质量不高和美军指挥官们作战缺乏积极主动,这种战术最初只取得了有限的结果。由于滥用无线电情报,最初总是让太平洋舰队的潜艇穿越整个大洋跟踪敌人的巨型军舰,而不是集中力量封锁日军的主要运输线。在头六个月中,美国潜艇只击沉了三十五条日本商船,还不如能干的德国潜艇在大西洋一次巡逻中击沉的船只多。东京海军参谋本部作出的反应就反映了美国潜艇的拙劣战绩,他们在台湾建立了“第一护航舰队”,任用的是年龄过大的军官,分派给他们的只有几艘古老的驱逐舰。护航效率低是不重要的,因为在整个一九四二年日本损失的船只不到七十万吨,而德国人在大西洋每个月差不多击沉这样的数量。那一年日本造船厂建造了一百多万吨新船,补充损耗绰绰有余。
      直到灾难性的第一年的年底,美国潜艇战才开始整顿。查尔斯?洛克伍德海军少将从领导驻扎在布里斯班的小舰队的地位晋升为太平洋舰队海军陆战队司令。他原先在伦敦当武官,在那里有机会研究关于德国潜艇袭击英国航运生命线情况的第一手材料,被召回以后最初负责指挥从澳大利亚各港口出击的一些小舰队。他在那里很快就断定,他的舰艇性能不佳——在开进荷属东印度群岛时多次不能击沉军舰或阻止护航力量薄弱的运输舰队——一定是因为鱼雷质量不高和他手下的艇长们缺乏积极主动精神。实验证明,这个问题在技术上的原因,是标准的美国“马克十七式”鱼雷控制潜水深度的装置不合格,如果不调整这种装置,鱼雷就会从目标军舰的龙骨下面穿过而无损于军舰。他们发出订货单,要求改进不精确的装置,但是一九四三年头几个月没有取得多大进展。

第三百六十一节 撇开苏联[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