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三百五十节 当前难关[2/2页]

我是师长范哈儿 黄初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舰队、一支空军和一支陆战队。
      在中途岛之战以后,此种兵力即已设计和组织完成,在世界海军史上应算是伟大杰作之一。此种战争工具不仅具有强大威力,而且更能自给自足,把所有的补给、维护、修理等设施都带着走,所以也就具有无限大的行动半径。因此,海军上将金和尼米兹对于陆上基地并不那样看重。
      最后的决定仍像过去许多基地决定一样,关键仍为目前已有的后勤资源。
      日本为一海洋帝国,战略物资几全仰给国外,国内粮食亦不能自足。当发动战争时,其商船仅600万毛吨。比1939年的英国连1/3都不到。日本海军对护航作业毫无计划和准备,仅当商船损失惨重后才开始寻求对策,但已来不及了。
      美国潜艇部队对胜利之贡献极大,其打击针对日本经济弱点和军事弱点,所以能产生双重决定性。一方面切断其军事组织的后勤系统,使其分散海外的大军陷于孤立地位,并使其海空军由于缺乏燃料而效率大减。另一方面使日本工业不能获致必要原料,甚至于人民也感受饥饿威胁。因此,其总崩溃实可计日而待。除了潜艇以外,第二项决定因素即为美国战略空军。前者无声无息,后者声势夺人,前者切断海上帝国的四肢,后者则猛击岛屿帝国的心脏,但足以置日本于死地。
      但是在当时,究竟仅凭海空权能否击败日本,抑或必须入侵其本土,仍很难定论,美国陆军所采取的是悲观看法。
      不过仅仅是初步的袭击,就已经让日本人足够惶恐不安了。
      几天以后,关于船舶问题的辩论,由于宣布了所罗门群岛之争已告终结而突然变得黯然失色。哈尔西将军及其两栖部队已采取蛙跳战术开进“狭缝”向通往所罗门群岛中心的新乔治亚岛挺进。日本驻军虽已严阵以待,而且很快就到达的增援部队使兵力达到五千人,但守军却无法击退蜂拥上岸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及陆军师。全岛被占领只不过是几个星期内的事了。这样一来,美国人与战略要点布干维尔之间便不会有多大的距离。
      裕仁天皇召见了东条英机,东条晋见完毕后,为天皇陛下的“严重关切”所震动,忙派人把佐藤贤了将军——东条往往听取他的意见——找来。
      日本实现其政治目标的主要工具仍然是大东亚共荣圈。如果说日本生产仗打败了,那末她在亚洲大陆大部分地区的宣传仗,却还可以算是在一定意义上打赢了。所谓大东亚共荣圈的政策,其实是要使亚洲“本着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精神”在日本领导下团结起来,由天皇钦定各国“应有的地位”,以导致和平与繁荣。这个政策是一九三八年十一月间由第一届近卫政府制订的,它诱使了近亿万亚洲人在战争中与日本合作,反对西方。
      这个政策原来是那些要使亚洲从白人剥削下解放出来的理想主义者创立的,但如同许多理想一样,它被现实主义者接过去并加以利用了。首先利用它的是那些把自然资源丰富的东南亚看作是日本病态经济出路的人,他们认为,日本不能在令人屈辱的西方贸易统治下继续作为现代国家存在。军国主义者也认为这个政策是解决他们最迫切的需要——战争的原料——的答案。于是,他们便成了这个政策的最积极推行者。原来从理想主义变成机会主义的东西,现在却发展为不大可能的两者兼有,尽管大东亚共荣圈被军国主义者及其民族主义支持者所糟蹋,但它所鼓吹的泛亚主义在广大群众中的吸引力相对说来却没有减弱。
      殖民主义及伴随而来的榨取曾让亚洲人民深受其害,但是到本世纪初,殖民主义的历史作用已经完结,它本身遇到了民族主义的挑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伍德罗?威尔逊总统提出的各民族自决的理想主义要求,似乎不但适用于欧洲人,而且也适用于亚洲人。然而,许诺过的民主始终没有来到东方,在那里,殖民地依然是殖民地;西方有两种衡量自由的标准,一种是用于自己的标准,另一种是用于苏伊士以东的地方的。年复一年,随着西方主人(特别是英国人)只提出修修补补的改良计划,东西方之间的鸿沟更大了。
      除中国外,革命时机本应成熟的大陆却仍然在沉睡中。各国的造反者都等待着别人先起义,他们不再盼望出现民主领袖,相反,他们心目中的偶像却是象希特勒那样能在外交和军事上戏剧性地战胜英法的独裁者。在整个亚洲,法西斯式的敬礼和劳动者握紧的拳头在争夺民心。
      英国想争取亚洲人支持她的反对轴心国的战争的企图遭到了讥讽。一九四○年,曾在剑桥大学受过教育、后来成为缅甸第一任总理的巴莫博士,提醒他的议会勿忘英国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理想主义”战争目的。
      “她以同样的道义狂热宣称,她之同德国打仗,是为了保卫弱小民族,她是为了使世界实现民主……她绝对没有领土野心。……但结果如何呢?仗是打了,口号也喊了,胜利者取得了胜利,那又怎么样呢?战争的结果使大英帝国给自己增加了约一百五十万平方英里的新领土。民族自决主义又怎么样呢?当我象通常那样鲁莽地在联合选择委员会制订缅甸宪法时向该委员会提到民族自决时,英国代表觉得好笑。”
      但是,他这番煽动性的讲话英国人倒并不觉得好笑,巴莫被投入监狱。
      次年,丘吉尔和罗斯福签订的大西洋宪章,又给亚洲某些政治领导人带来一线希望,以为西方终于抛弃了自由的双重标准。这个宪章不是宣布“各国人民有权选择自己的政府形式”吗?然而,丘吉尔很快便明确宣布,这个宪章不适用于英国的殖民地——换言之,它只适用于白种民族。
      因此,二战开始后日军的大举征战行动,等于宣布广泛接受日本的建立泛亚的号召的时机已完全成熟。
      自上世纪中叶以来,日本自己的独立不断提醒人们,亚洲人是能够得到自由的。一九○五年,东乡击溃俄国舰队的事实,标志着亚洲从西方统治下崛起,使所有东方人有了某种自豪感,即便当时的大部分中国人也不例外。一九四二年菲律宾的陷落更是戏剧般证明,白人不是不可战胜的。英国人全线撤退的景象使亚洲人兴奋陶醉,亚洲大陆的许多地方都积极准备与胜利者结盟。
      最突出的例外当然是中国,在那里,几十万日军依然陷于一场屡受挫折永无尽期的战争中,大多数日本人都不理解蒋介石为什么要继续打下去。丘吉尔和罗斯福正在利用他作工具岂不是很明显的吗?然而也有些自由派的日本人一贯反对日本占领中国,其中之一就是驻汪精卫的通敌傀儡政府的大使重光葵。他的论点是,建立共荣圈是否能成功要取决于中国问题的公正解决。日本怎么能一方面把中国的很大一部分地方当作殖民地对待,一方面却号召结束殖民主义?日本与南京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应该废除,不附加限制条件地提供经济援助。
      东条英机作为一个军国主义者曾全力支持对华战争,但当上首相后却另有看法,他对重光的建议表示欢迎,并且愿意有限接受。
      在这样的背景下,当中国军队即将展开反击,再次主动寻求战机的时候,中日两国之间的“和平人士”,自然要有所行动了。

第三百五十节 当前难关[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