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他们也曾考虑停止南进而一心贯彻对中国的征服,但又认为不可行,其理由可分两点:一是侵华战争已因中国之坚决抵抗陷入泥沼,若无东南亚的资源,日本根本不可能征服中国;二是即便不南进,美国还是会继续压迫日本,因为美国所要求的是中国的“门户开放”,换言之,也就是不许可日本征服中国。
日本人始终不承认侵略中国即为不归路的起点。事实上,日本人所要解决的是经济问题,这原本可用和平合作的方式来解决而无须使用武力。但令人不解的是,战前的日本决策者,除极少数外,几乎从未有人曾考虑放弃或改变侵华政策。
1940年日本在印度支那采取了行动,紧接着又参加了德意日三国公约。这在伦敦和华盛顿都引起了猜疑,认为这是日本要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进行进一步侵略活动的预兆。
1940年9月12日,美国驻日大使格鲁向美国国务院发出他的“绿灯电报”,提出美国应想尽一切办法维持太平洋地区的现状,直到欧洲战争结束。他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只有采取坚定的政策,而不能光靠表示反对。如果能够把日本制止住,直到形势表明,德国不可能在欧洲取胜,到那时,也许有可能按照美国所定的方针,用外交手段来解决远东的争端。
在华盛顿,对日本行动的初步反应是把出口许可证制度的适用范围扩展到所有各种废钢铁。美国总统于9月30日宣布了这一措施,规定自10月16日起开始执行。这给日本一个沉重打击,因为日本的钢铁工业要靠大量从美国进口废钢铁为原料。这些废钢铁的来源这时已被切断,这方面的许可证只签发给向西半球和英国的出口。10月8日,日本驻华盛顿大使递交了一份来自东京的严重抗议,提出美国对日本的输出如再有新的限制,将使两国的未来关系不堪设想。赫尔极其愤怒地对此作了答复。不过,日本的这种警告还是产生了一些影响。总统内阁中的几个成员,包括陆军部长、海军部长和财政部长,一段时期以来一直要求对日本禁运石油,10月初,他们又提出这种要求,但是,罗斯福和赫尔却表示反对,理由是,这将迫使日本人去攻打东印度。两位参谋长马歇尔将军和斯塔克海军上将提出警告说,美国还没有作好开战的准备,如果可能的话,无论如何要避免同日本交战,因为美国首先要关心的是保证击败希特勒。
在这期间,英国政府一直在强烈要求美国派舰队去新加坡,以阻止日本进行新的侵略活动。1940年10月,丘吉尔结合英国重新开放滇缅公路的决定,再次迫切要求美国舰队访问新加坡。美国政府最后还是决定不接受英国的这种要求。但是,美国舰队,按照总司令理查森海军上将的意见,没有返回美国本土的太平洋海岸,而是停泊在珍珠港,结果遭到了悲惨的下场。
1941年2月7日,艾登对日本驻伦敦大使重光说,他对日本声称缔结三国公约为了和平事业这种说法表示怀疑。他要那位日本大使注意松冈所作的那些好战演说,以及日本想要扩大东亚势力范围的种种要求。艾登宣称,英国政府不能同意日本自称有权调解远东的各种冲突;英国政府认为,日本这样做的目的,只不过是以调解为名,想从暹罗和印度支那获取军事和政治方面的特权。驻东京的罗伯特?克莱琪爵士这时发来一份报告说,在两三个星期之内,远东似有可能发生危机。艾登想知道,这是否指英国根据这一点应当假设,它在远东的领土有受到日本进攻的危险。
丘吉尔得到了消息,知道侨居伦敦的日本人已经有些紧张,并且可能已作离开的准备,他于2月15日告诉罗斯福说,虽然看来日本人不象会直接进攻新加坡,但要提防他们或许会攫取荷属东印度的一些据点,更坏的是,他们将会袭击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海岸,还将扰乱印度洋和太平洋上的英国贸易航线。如果英国必须予以对付的话,势必严重地削弱它在欧洲和中东的作战力量。因此,丘吉尔向罗斯福呼吁,请求他尽一切力量“来促使日本人害怕两面作战”,那就是要使他们害怕既要同英国作战,又要同美国作战。但还没等罗斯福,丘吉尔自己又否定了日本短期内南下的可能。
到了1941年4月,日本已如愿以偿地使法属印度支那纳入大东亚圈,但是日本在努力使荷属东印度纳入其新秩序范围时,却受到了挫折。
这是一个更为棘手的问题,不仅是因为众所周知荷兰人有顽强的性格,这往往典型地表现在谈判过程中,而且还因为日本要对东印度用兵,在地理上不如对印度支那和暹罗那样方便。
虽则荷兰本土已经被希特勒的军队占领,但是荷兰政府并没有投降。荷兰仍然作为英国的盟邦继续在斗争,因此,日本如对荷兰的远东地区发动直接进攻,就很可能要陷进同英国作战。
再说,美国在荷属东印度拥有大量的经济利益,1940年4月和5月间美国对日本发表的关于那里现状的声明,曾经作了迅速的反应。因此,日本政府不得不估计到,它如占领荷属东印度,实际上就必然要同英国交战,也有可能会同美国打起来。
此外,荷兰在东印度已经部署了相当的兵力,有力量打一场阻滞战,这样,就有充分时间来破坏贮存的石油和油井设备。这恰恰是日本海军当局特别想避免的。
因此,1940年8月间,东京决定暂时不对荷属东印度直接发动进攻,准备等到德国入侵英国,或者德国迫使英国投降之后再说。这将是日本占领马来亚和新加坡的信号;此后,日本再迫使荷属东印度成为它的保护地。
只是日本海军参谋人员确信,如果他们对马来亚和新加坡采取任何行动,那就势必要同美国交战。另外,美国迟早会对日本禁运石油,作为对日本的对华政策的报复,那对日本来说,同样意味着战争。
既然这两种情况都让战争不可避免,那日本当然会选择主动出击。
相反,出于对战争的担心,罗斯福和赫尔一直不赞成石油禁运,但是美国政府中一些成员,以及国会中和美国公众中越来越多的舆论却赞成这样做。
1940年9月对日本强行实施废钢铁禁运之后,其他一些矿物和金属也陆续列入需要有许可证才能出口的范围之内,这意味着,这些物资中,有的完全禁止有的部分禁止向日本输出。在1941年2月和3月间,油桶、储油罐、钻井设备和炼油设备都停止向日本出口。美国控制下的油轮不得开往日本。6月20日,美国政府以国内供应不足为理由,除向英帝国、埃及和西半球输出外,禁止从东海岸各港口输出石油。罗斯福和赫尔对于向日本实行石油完全禁运一事,仍然表示反对,因为他们两人都希望避免采取任何行动而导致日本进一步的侵略。但是,日本陆、海军当局鉴于美国实行石油完全禁运有可能成为事实,于是就越发坚决地要保证能取得一个新的供应来源。
当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的消息传来,日本人的南下行动,再没了羁绊,立刻开始了全面南下行动准备。
7月12日,日本驻维希法国公使加藤接到命令,要他开始谈判,命令他同贝当元帅直接会谈,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无论如何也要同海军上将达尔朗会谈。
命令让加藤要使法国同意以下几点:日本向印度支那南部派遣“必要数量的陆军”、海军和空军;日军占领柬埔寨和交趾支那的八个空军基地;租借金兰湾和西贡的两个海军基地。日本军队享有完全的行动自由。废除西原马丁协定对旅行、演习、军队驻屯所作的种种限制。命令加藤说明,如果维希政府同意日本的要求,东京将继续保证印度支那的领土完整和法国的主权,但如果拒绝的话,“印度支那的局势或许会发生严重的变化”。还命令他说明,为了防止美国人或英国人先发制人,日军将在7月20日开始行动。
毫无疑问,这是一份最后通牒。
第三百零一节 南下行动的第一步[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