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二百九十一节 最后一次阵营调整[2/2页]

我是师长范哈儿 黄初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行了改装,并且在大本营的组织下,陆军部下发了新的战斗操典,从本质上,对日军进行了较大的现代化战术改造。
      只是这些行动真正开始的时候,实际已经在1939年下半年了,至于现在,大部分日军还是采取了传统的战术手段。
      由此立刻带来了一个影响,就是苏日诺门罕战斗爆发后,德国派驻日军的观察员,对于日军的战斗力非常不看好。
      日军的战前训练,就曾令所有在场的德国军官非常目瞪口呆,奇怪日军居然主要练习白刃战和冲锋,大多数军官认为日本还以为是在日俄战争时代。
      等到27日的战斗结束后,观察员就立刻向德国国内发回电报,称:
      “日军的坦克技术连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水平都不够,整体设计非常落后,装甲薄弱,火力很差,很难称之为坦克,且全国只有一个坦克师,战斗力难以想象……日军完全的失败了,战术的陈旧,装备也运用不得当,为了珍惜坦克居然使用步兵掩护坦克这种不可思议的战术,日军的战争水平,完全停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日军为了显示其勇猛居然允许高级指挥官和部队一起冲锋,代价是非常惨重的,而且这完全是缺乏必要军事指挥常识的愚蠢蛮干。……日军的战斗力是非常薄弱的,帝国与之结盟实非明智之举动,卑职惟恐其挑衅苏联之举动破坏我帝国计划,应在外交上格外谨慎,不可与日本过分亲密。”
      这份由德国军事观察员发回的报告,在德国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
      对比早前德国军事观察员,在徐州战场上对于中国军队和中国装甲部队的评价,不难看出观察员对于中国装甲部队的评价,完全高过日军。虽然实际对比步兵的比较,还是比较倾向于日军的,但是在高度机械化,并且真正认清机械化部队战力的德国,却还是更看重装甲战斗力雄厚的中国。
      因为希特勒和他的参谋们,早就研究过在东方牵制苏军战斗力的方式,认为仅仅依靠步兵,绝对难以抗衡苏联的装甲集群,只有强大的机械化部队,才能真正在东方的草原上,和苏联打狼群战术。
      现在中国的步兵实力不如日本,装甲团实力却是比日军战车部队强悍,而且中国西南联盟的装甲生产能力虽然不如苏联,却又是明显高过日本的,联系这样两种情况,德国参谋部门,很快对中日之间作出评价,认为选择和中国合作,更加有利于德国牵制苏联。
      只是这样的建议,在送到希特勒面前的时候,却被里宾特洛甫一句“中苏已经有互不侵犯条约”为由,给无情的驳了回去。
      二战爆发前,最后一次调整阵营的机会,就此结束。
      “唉,要是中国的目光没有那么短浅,不和苏联签约,那现在德中关系还是很有更进一步发展可能的……”
      对于这样的结果,希特勒也忍不住叹了口气。
      只是老希并不后悔自己早前在中日战争初期,就完全偏袒日本的行为,他对于选择日本和中国结盟,并不是那么依赖。在这位独断专行的元首看来,日本和中国对于苏联的牵制程度,只要有一定程度的存在就行了,德国对于苏联将大部分兵力囤积在远东,并不期望。就算到时候入侵苏联,真正的战斗力量也还是要靠德国自己。
      在希特勒这样不在意的情况下,深知上意,并且明显亲德的里宾特洛甫,立刻见风使舵的耍了一些花招。
      他在六月初结束对日访问,正式抵达武汉介入调停中日战争的时候,还是暗示自己代表德国,明显采取了偏袒日军的方式。
      德国这样的态度和意思,立刻让中国的最高统帅部将领们非常不满。
      就连老蒋自己,在了解里宾特洛甫的态度后,也是很愤慨的指示张群:“……在谈判过程中,可以不顾及德国的态度。”
      这样明显将德国排除在外的手段,在谈判桌上产生了明显的变化。
      南京和武汉连续举行了两次不成功的会谈后,里宾特洛甫这个来自德国的香槟酒酒贩子,就不得不承认,他这次参与的谈判,已经陷入了完全失败。
      不仅是中日之间的体面休战和平,就连释放杉山元的问题,也没有取得任何成果。
      1939年6月,二战正式爆发前,最后一次可能改变二战诸国角色的外交谈判,最终以失败告终。
      到了这个时候,中苏美英法与德意日等国的鲜明的不同立场,就已经非常清晰了。
      除了苏德关系表面和睦亲善,实际众所周知的敌对关系外,其他国家的态度,在短期和长期内,都不会再有明显改变。

第二百九十一节 最后一次阵营调整[2/2页]